-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02-01演化不只是一種淘汰機制 602 期

Author 作者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域在分子和細胞病毒學,轉入產業界後專研蛋白質純化分析和細胞免疫學。

物種間互動下的特產—共同演化

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是以外在環境作用在生物身上作為篩選標準的力量,這股力量統稱為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或演化壓力 (evolutionary pressure),然而,物種間持續的互動其實也是演化壓力的一種。當兩個或以上的物種在演化互動過程中產生出特有的性狀,就是所謂的共同演化 (coevolution)。 共同演化有三種面相:一,相互競爭的軍備競賽(arms races); 二,單方受益的寄生關係;三, 互蒙其利的互利共生。


刀光劍影之中—物種的軍備競賽

若兩個物種的其中一方出現改變,以增加自己存活及繁衍的成功率,就等於損害到另一方的利益,這一邊為求生存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必然會找出新的招數去保障自身利益,於是就出現了你來我往的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有兩種:體質一致又在爭奪同樣資源的,是為對稱性軍備競賽(symmetric arms races), 通常出現在同 種間個體的競爭,如森林裡的樹木都得爭取陽光。若競賽雙方的目標不同、體形上有差異,是為不對稱性軍備競賽 (asymmetric arms races),通常出現在異種生物間競爭,如貓捉老鼠、餓虎撲羊:一個追著要吃,一個不想被吃,激烈競爭的好戲就在不對稱軍備競賽中上演。


獅子和老虎這類掠食者一代又一代地演變出更好的狩獵手段,像是埋伏、尖牙利爪、爆發力及跑速的增長;那麼,羚羊和兔子這些獵物的子孫,就得因應敵人的習性和裝備發展出更強的脫逃本領,如警覺性、敏銳的聽力、持久的耐力及較強的彈跳能力。

地表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圖一),牠的爆發力使牠的最高跑速可達每小時120公里,第二名是獵豹的獵物叉角羚,牠得要跑到每小時97 公里才有機會逃出生天。從這個例子可以發現,由於競爭雙方的互動迫使兩造都同時在演化,到頭來,獵豹的獵殺成功率沒有顯著提升,羚羊的逃脫成功率也不見得有明顯的改善,這樣就呈現出軍備競賽一個有趣又無奈的現象:雖然雙方在裝備上有所改良,但沒有一方占到明顯的上風。

 

圖一:獵豹追捕牠的獵物。(Shutterstock)
 

紅后也感嘆的拼搏困境

對於這種現實,演化學家范華倫(Leigh Van Valen)提出紅后原理(Red Queen principle),又稱作紅后效應 (Red Queen effect),後來演化學家漢彌敦(William D. Hamilton)將它應用在生物生殖的演化策略上,從而發揚光大。

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取材自童話故事《愛麗絲鏡中奇遇》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裡紅色西洋棋皇后這個角色(圖二),她的一句 「盡全力奔跑只不過是為了要維持在原地而已」道盡了物種在共同演化底下的辛酸與無奈:縱使一個物種有一套「適應環境使自己活得更好」的策略,但對手也會發展出另一套反制策略,好使自己也能應付對方的招數,不至於被淘汰。物種必須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不斷針鋒相對地使出新策略,才能起碼在演化的競爭中保持現有地位,一如童話裡的紅皇后,無論怎麼跑都在原地。

 

圖二:《愛麗絲鏡中奇緣》裡愛麗絲(左)和 紅皇后(右)的插畫。
(By John Tenniel,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發生在人類身上的軍備競賽

人類生存要面對的一個頑強對手,就是我們看不見的細菌。細菌每30 分鐘就分裂一次,使它們有能力迅速地適應環境,等於縮短了演化的時間。人類在20 世紀初開創了醫療史上的抗生素時代,但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越來越多細菌品種對抗生素出現耐受性(圖三)。



圖三:以抗藥性細菌作為例子印證演化的機制——自然選擇三步曲:(A)複製、(B)變異、(C)選擇——使族群的面貌發生改變。對抗生素有耐受性的細菌(黑色)因變異而產生,在細菌族群中是少數,那些對抗生素無耐受性的細菌(白色)才是多數,但在抗生素存在的環境中,對抗生素有耐受性的細菌卻可以經由自然選擇被篩選出來,在這個例子中,族群的面貌發生改變。

 
筆者在這裡做一番簡單的計算:若一萬隻細菌中有一隻是具有抗藥性基因的變異品種(即萬中選一), 它在有抗生素的環境下仍維持每30 分鐘分裂一次;那些不耐抗生素的一般細菌(9999 隻)在具有抗生素的環境下。……【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