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2-01產電形式革新 未來可望打造「靜電」電源 446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靜電(static electricity)是相當常見的能源生成形式,然而人們對它的了解似乎不多。近日,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 UB)學者於《靜電學報》(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發布的研究指出,透過對該產電形式了解,人們有朝一日可望將其應用於小型電子設備,並創造出更持久的電源。
說到靜電,許多人大概都有在冬天時被門把電到,或看到小朋友的頭髮被「吸」在汽球上的經驗。UB力學與航太工程系助理教授陳氏(James Chen)指出,為了將靜電的能量融入電子產品中,團隊必須了解其背後的驅力為何,並表示這個奇妙的現象是由材料、物體間相互接觸後的微結構(tiny structure)改變所引起。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鉅額贊助下,陳氏與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核子工程學教授雷斯曼(Zayd Leseman),便開始針對不同材料透過摩擦後帶電的現象──摩擦起電效應(triboelectric effect)進行研究。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這個效應的存在,直到奈米技術的誕生,科學家才進一步得到可理解、應用摩擦起電效應的工具。
研究報告提到,材料間的摩擦帶電,可透過不同費米能階(Fermi levels)〔註一〕間的電子轉移(electron transfer)來解釋,可惜在此之前,人們對可被電極化的絕緣體──偶極子(dielectrics)中的摩擦帶電知之甚少;而表面偶極子的結構顯示,其為由接觸引發的表面晶格變形(lattice deformations)所致。此外,團隊運用基於原子場論(Atomistic Field Theory, AFT)的公式計算極化、電場與勢場(potential fields)的分布,並認為電荷轉移的驅力應來自感應場(induced fields)。該實驗不僅有機會統合現有理論,其數值結果也與已發表實驗觀察結果一致,如氧化鎂(MgO)與鈦酸鋇(BaTiO3)表面進行接觸時,其晶格變形也確實對電荷轉移有所助益。
 
此一研究涉足接觸力學(contact mechanics)、固體力學(solid mechanics)、材料科學、電子工程以及製造業(manufacturing)等領域,研究員正透過計算機模型與物理實驗,打造可控制並蒐集靜電的「摩擦電奈米發電機(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TENGs)」。陳氏進一步解釋,這些能量來自滑手機時的手指與手機表面、手腕與智慧型手錶間,甚至是行走時的鞋面與地面,盼能透過這項技術,減少人類對傳統能源的需求。
〔註一〕絕對零度下,電子能夠填到最高的那一個能階,即稱「費米能階」,為一電化學單位。
延伸閱讀
Khalid M.Abdelaziz, Atomistic Field Theory for contact electrification of dielectrics,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Vol 96, 10-1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