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9-01-01從「意外」中實現初衷-周慧泉專訪 589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林翰佐 撰稿/陳其暐
周慧泉心底曾有一個夢,她想要作為一名醫師,治癒許許多多的病人。特別是於臺大就讀期間,是否進入學士後醫學系的煩惱,一直在她的心中縈繞不去。

後來,她思考,若藉由厚實自身的科學基礎,或許未來能對醫療有所幫助,於是她遠赴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取得生化與細胞生物博士學位,不久後前往哈佛醫學院 (Harvard Medical School)擔任研究教職。

 

偶然進入生技製藥產業

然而,不到2年的時間,她離開了這個令人稱羨的職位。

當時,周慧泉應亞培(Abbott)公司邀請前去演講。結束後,受到對方大力邀請加入,也就此轉變她的生涯,因而進入生技製藥產業。她想著,這或許是一個契機,讓她能夠回到最初救人濟世的初衷。只是這次不是作為醫生,而是從製造藥物著手。

「也許這是一個機會,能夠回到原點。」周慧泉在心頭許下願望,「進到業界後,我告訴自己,不要一廂情願地只是重複以前做的事情。」她懷著開放的心態,從公司的環境中再次出發。時過境遷,她旅美至今已近30年,卻沒有洗去她的初心。這段路,她歷經亞培、惠氏(Wyeth)、瑞輝(Pfizer)等公司,職位從經理、副總逐漸爬升。現在的她,已是德國拜耳(Bayer)製藥公司全球生物科技營運總裁。

 

學界與業界差異

當周慧泉出外演講,出席各種場合時,常常會被詢問,學術圈跟業界有什麼不同。如同她當年一樣,這個問題至今仍困擾著生技領域的畢業生。但她認為,「對於做研究本身,比起在業界或學界,說實在沒有什麼太大差別。都一樣得做得紮實,一樣得經過很多檢視跟批評,並且常常需要調整方向。」

若真要說有什麼不同,「在業界比較重視階層,老闆與你的所屬部門必須達成一致的方向,你不能去做完全個人色彩的事。」她也指出,「在學術界所受到的訓練,讓我們很會唱獨角戲。」學術研究主題迫使研究生樣樣都要會,最終才得以完成一篇論文。

「只是業界非常強調團隊,所以走上這條路的人,就是要了解所屬團隊,知道如何利用隊友長處,一起做出成果。」周慧泉說,當初亞培之所以邀請她進入公司,是因為她具備某些專精技術,然而實際在公司要執行的研究主題,卻和她以往的專長並不完全一致。

 

進入業界的必備能力

當時,相當器重周慧泉的亞培,為她 安排2位助理。雖然過去周慧泉在學界做出成果,但在嶄新的領域上,助理們卻懂得更多。......【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