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6-11-01如何重建一座城市? 563 期

Author 作者 陳其暐/正努力在科學傳播領域裡掙出一道縫隙,本刊主編。


圖一:(上)海嘯襲擊前的城市;(中)襲擊後;(下)重建中的城市。(ELEMENTAL)

「沒有什麼比好好回答一個錯誤問題更糟糕的事了。」阿拉維那(Alejandro Aravena)說。在 2010年3月初,阿拉維那藉由直升機來到智利孔斯蒂圖西翁(Constitución),被毀壞不堪的海岸線所震懾。

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8.8級強震,海嘯從太平洋襲來,掀起6 公尺高的巨浪,衝入孔斯蒂圖西翁的河口,摧毀了所有的建築物。這座城市突然間回到了原始狀態,沒有電力、沒有乾淨的飲用水、甚至沒有足夠的急救設施處理傷患。由於災害程度太大,只靠智利政府的力量難以重建整個城市,於是找來了阿拉維那等人共同商討重建方案。阿拉維那是一名智利建築師,過去任教於哈佛設計研究院,曾擔任普立茲克獎 (可說是建築界的諾貝爾獎)評審,以善於建構社會住宅而得名。

為了確保居民能夠迅速回到原本的生活,阿拉維那團隊只有約3個月的時間可以規劃出完整的重建方案。阿拉維那亟需知道,這座城市需要的是什麼?於是阿拉維那做了一個決定──要和所有居民共同討論重建方案,與其讓一個非本地人制定重建計劃,不如交由當地居民決定他們想要的未來。阿拉維那說:「社會參與建築不是一件浪漫的事,也不是要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要辨別出什麼是對的問題。」整個商討過程中, 居民充滿質疑、對政府的不滿,還有對未來的不安。

一開始重建團隊提出了兩條路:一是由政府徵收所有潛在危險區的土地,讓這些地區做為緩衝區,不再使用,意即從此成為荒地;二是在海岸築起高牆,擋住未來可能發生的海嘯。

但是這兩個方案都有問題,前者,有些居民在此地住了一輩子,難以割捨所有事物就此離去,有些人以捕魚為業,仰賴這片地帶生活;後者,日本311 地震時已證明,人類的力量難以阻擋自然的強襲。在討論過程中,阿拉維那等人發現,比起一輩子可能只發生一次的海嘯,居民更關心如何改善原本的生活空間。其實,孔斯蒂圖西翁每年都會因降雨而淹水,同時也缺乏完善的公共設施與空間。了解這些問題之後,阿拉維那 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在海岸邊種起一片樹林。樹林無法阻擋海嘯,但可以減弱 40~70%的衝擊力,給予更多危難時的生存空間,還可藉此建構出海岸公共空間,讓所有市民都有遊憩用的森林公園, 甚至能夠進一步減少洪水災害。於是,居民們選擇了這個方案。

 

圖二:與居民共築的「半棟」房子。(ELEMENTAL)
 
另一方面,在規劃重建住宅時,由於每間房子只有約1萬美元的預算,阿拉維那團隊思考,與其蓋一棟40平方米大的小房子,不如先幫居民蓋好半棟的好房子,建設好必要的設施(包括廚房、浴室與臥室),剩下的半棟房子,由居民依據自己的需求,共同負擔費用與人力, 完成最終的房屋設計。也就是,當房子全部完成後,就會擁有2倍的居住空間!

智利政府與臺灣都存在著諸多相似的問題,諸如不同黨派間的合作困難;中央與地方政府欲實行的政策不一;政治人物只關心落成儀式與剪綵,缺乏長遠且整體性的規劃。重建一座城市,需要政府、居民、設計團隊三方合作,才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構築出理想的居住環境。 臺灣在地震、颱風等災害環伺下,如何能長久與自然共存?我們尚有許多需學習之處。今(2016)年,阿拉維那除了成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他也因實踐創新社會住宅,同時兼顧人道關懷、 經濟、環境等需求,而獲頒普立茲克獎。 「設計的力量,就是把生命放入建築的靈魂裡。」他這麼說。
 

圖三:孔斯蒂圖西翁濱海步道。(Felipe Diaz)


圖四:孔斯蒂圖西翁文化中心。( Felipe Dia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