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2-01核災食品的問題是鍶不是銫─日本福島核災食品該不該進口臺灣? 566 期

Author 作者 王竹方/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最近日本福島核災相關縣市的食品是否可以進口臺灣,已成為國內熱門的話題之一。日本食品是否安全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予以論斷,本文嘗試以客觀的數據來解讀,希望能做為普羅大眾的參考。
 

福島災變放射性核種

福島災變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主要來自大量的放射性核種外釋而污染環境。核能電廠在運轉過程中經由燃料棒中, 鈾–235(標準原子量238的鈾之同位素)的分裂而產生能源,以及許多具有放射性的核種,福島災變所釋出的一些關鍵性核種資料如表一所示。其中最值得關切的兩個核種分別是銫–137(標準原子量133的銫之同位素)與鍶–90(標準原子量87的鍶之同位素), 它們可以說是鈾–235分裂產物中的一對雙胞胎兄弟(產率分別為6.3與4.5%), 可是二者的輻射特性與化學性質卻迥然不同, 它們的半衰期分別是30.2年與28.8年,也就是輻射核種經過30年左右的時間,還殘存約原來一半的數量。

福島災變同時外釋出許多其它產率頗高的放射性核種如:碘 –131、銫 –134 等,但由於半衰期不長,災變5 年後的今天其重要性與危害性已可忽略不計。銫–137的伽瑪 (γ)輻射以目前技術,可簡單用儀器直接量測得知,一個銫–137 可以同時釋出一個伽瑪輻射與一個貝他(β)輻射,其能量分別為0.512 MeV(百萬電子伏特)與0.662 MeV。但鍶–90的貝他輻射卻很難偵測到,而鍶–90釋出兩個貝他輻射,總能量高達2.826 MeV。目前在檢測環境輻射,多以量測銫–137為主。檢測到銫–137存在, 即假設約有等量的鍶–90 同時存在於環境中。不過,此假設並非一體適用於食品的檢測。

 

表一:福島災變外釋關鍵放射性核種一覽表

銫與鍶如何進入人體與食物中?

福島災變釋出的銫–137與鍶–90,會因為化學性質不同, 會經由不同途徑,分別進入生物體或食品中。例如:在化學週期表中屬於鹼族元素的銫,其化學性質與鉀類似,在生物體內的生理半衰期很短,且釋出的貝他輻射能量不高,以至於對於人體的毒性與為害性不高。而另一方面,鹼土元素的鍶,其化學性質與鈣類似,很容易累積在乳品或高鈣的各類食品中,而且是醫學上有名的趨骨性核種,一旦攝食進入人體內,易被吸收且會長期累積在骨骼與骨髓中,加上鍶所釋出的貝他輻射能量高,對於人體造血系統的破壞力極強,目前已知是引發血癌的重要元兇之一。由於其半衰期長達28.8年,若一名10歲的幼童不慎攝入鍶–90,當他70歲時體內殘留的鍶–90仍有約1/4的毒性,不可不慎!

福島核災對於環境的污染與影響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災變初期核電廠廠房連續發生氣爆,造成大量放射性核種外釋至大氣中,並擴散至下風處的鄰近區域,造成第一階段包括福島在內五個縣市的土壤、植被與水域被嚴重污染。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