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3-01癌症治療的新方向-胜肽標靶化療法 447 期

Author 作者 林欽塘/臺灣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科所名譽教授。

癌症療法的副作用難題
 
每年全球人口中,目前約有10%的病人死於癌症疾病;若能適當地改良治療方式,或許能延緩及減少這種情況。從60~70年前至今,治療癌症的方式──化療,是以很強的有毒藥物化療,例如用癌得星(Endoxan,或稱doxorubicin)或其它化療藥物來治療癌症病人。由於此等抗癌藥物副作用強烈,故在治療數週之後,常會讓病人承受極大的痛苦,甚至須立即停藥。
 
雖說陸續有許人提出如施打干擾素(interferon)或介白素-2(IL-2)等用以治療少數腫瘤的替代療法,但這類療法也一樣會帶來強烈的藥物副作用。之後更有提出所謂的「癌症免疫療法(cancer immunotherapy)」,然其效率只有20~30%,不僅費用高昂,也常伴隨有致死的副作用。
 
新一代胜肽標靶化療法的誕生
 
為避免副作用,筆者團隊提出另一類癌症療法,盼能在抑制及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不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在過程中,團隊設計出以12個胺基酸組成的胜肽長度,利用噬菌體呈現的胜肽庫(peptide library)來篩選出特殊胜肽;此種胜肽能在不與正常細胞膜結合的前提下與癌細胞膜結合。根據此方法,團隊首先鑑定出一胜肽序列──L胜肽,其碳端(C-terminus)能與8種以上的癌細胞結合,但不會與正常細胞相結合。
 
不僅如此,團隊更以L胜肽的氮端(N-terminus)共價鍵鍵結到含有化療藥物的微脂體(liposome)上,其另一端仍能與癌細胞膜附著結合。經此作用,便能把化療藥物帶入癌細胞,進而殺死癌細胞。緊接著團隊繼續用噬菌體呈現胜肽庫的方法,又相繼鑑定出「SP94胜肽」與「PC5-59胜肽」,此2種胜肽能與癌細胞膜及腫瘤內之微血管細胞膜結合。在證實能與各種癌細胞株附著結合之後,團隊也進一步以此胜肽標靶化療法做動物實驗,證明其亦能抑制腫瘤生長,並降低化療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註一]
 
經吳漢中博士、李東陽博士與張德寬博士等在筆者團隊所屬實驗室與其他數位從實驗室學成畢業的研究人員共同持續努力,胜肽標靶藥物研究已取得13項國際專利獲得各界的一致肯定與極高的評價;從研究開始至今,本實驗室已接受超過35個來自世界各國的癌症學會與研究單位邀請去演講。唯時間有限,最終僅選擇蘇俄、日本、中國、臺灣病理醫學會、新加坡、義大利、捷克與美國等地去作交流,其中有60%的邀請單位安排筆者做該研討會的主講人(keynote speaker)。
 
標靶抗癌藥物傳輸系統 可望成國家研究重點
 
目前在中央研究院任職的吳漢忠研究員致力於癌症及傳染病2大研究領域,在登革病毒研究部分,已成功開發辨別4種登革病毒抗體及具備高靈敏度和專一性的體外偵檢套組,試劑效力比起目前市售的快篩試劑效果更優異;而其免疫標靶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研究具有極大的臨床潛力,不僅突破癌症治療目前所面臨的瓶頸,其創新研究也已領先國際,研究成果中已有13項技術授權(含36項專利)給生技產業,技轉金總額超過新臺幣2億5000萬元,預計將成為國家未來重要研發成果之一[註二]
 
 
[註一]林欽塘榮獲「2017年台灣國際發明得獎協會國際傑出發明家終身成就獎」。
[註二]吳漢忠榮獲「2018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生醫傑出新典範」。
 
延伸閱讀
1.Tong-Young Lee et al., A novel peptide specifically binding to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Cancer Research, 2004.
2.Jong-Kai Hsiao et al., A multifunctional peptide for targeted imaging and chem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and breast cancer, 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