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4-01從科學窺看刺繡藝術 568 期

Author 作者 張美筠/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教授。
刺繡分為手工、機械二種,是世界共通的手指運動,也是人類長久以來重要的文化資產。在過去,手工刺繡長久扮演為權貴服務的角色,權勢者使用金、銀、絲線刺繡於華服上,象徵尊貴並且區分階級,庶民甚至被法制約束不得穿有刺繡的衣服,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東方,在1848年歐洲大革命之前亦是如此。

然而在18世紀工業革命引發技術改革之後,刺繡逐漸從家庭手工業轉向動力機器生產,1828年海爾曼(Joshua Heilman)生產了第一臺手搖繡花機,激起英國、瑞士、德國等國相繼投入機械蕾絲刺繡技術的研發,並在法國巴黎世界展(Paris World Exhibition)中得到肯定。在流行趨勢下,服裝、皮包、寢具等式樣開始大量使用刺繡,機器刺繡產業更加擴展商業版圖,如名牌香奈兒的高級訂製服使用薄紗用水晶、珍珠、黃金線、絲線等高級素材,再加上呂納維爾名針來刺繡。1911年時,美國的刺繡機工業就有241家工廠。現在臺灣主要以刺繡機專門生產高級蕾絲刺繡作為外銷歐美的利器,特別是臺南新市工業區的嘉方蕾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其年營業額高達3億臺幣。

時至今日,刺繡已不再是使用雙手辛勤地穿梭布面的形態,刺繡商品價格也因而更平價普遍。可是刺繡機的發展也導致產品一致化,如何導入科技,開發使生活更有趣的創意商品,除了設計外,材料的使用亦是關鍵。

 

顛覆刺繡的用途

我喜歡仰臥起坐、使用跑步機運動,體重保持在52公斤左右,這是學刺繡修復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謹慎、冷靜、堅持、一絲不苟、喜歡閱讀科技書、並善於時間管理,是我們這一行的標誌。

我先在日本學習刺繡,後來前往俄國學蕾絲刺繡及修復,針法一直是我最主要的研究。全球刺繡針法約略近1600 個,分析後畫成解剖圖約1200個,在布上實做成一枚一枚的針法則約有1000個。我常想,這些手工針法除了在布上刺繡外,還有什麼用途呢?其實有如此想法的不只我一人。

我有一位日本做建築的朋友,他用法國刺繡編法製作不鏽鋼格間和外牆窗,使空氣和陽光更加柔和;玻利維亞小兒心臟科醫師弗羅伊登塔爾(Franz Freudenthal)從醫學發明和本土文化的匯合點去思考,使用一種源自玻利維亞的傳統織布編織法,來修復世界各地小孩的心臟疾病,他說:「我們這個時代最複雜的問題,是可以用簡單的技術解決的──如果我們敢於逐夢的話。」

 

圖一:手工(中)與機械(上、下)刺繡。(作者提供)
 
最近我曾經協助南科生技科學園區的廠商開發新型心臟支架,任務是利用刺繡工法,以鎳、鈦記憶合金線設計如雨傘結構的外網編織來對抗血栓,我又從日本《未來EYES》 的報導中看見用蠶絲線手工編織成人工血管的研究。以前我們重視功夫,賺的是辛苦錢,現在必須重新思考如何組合「顛覆團隊」,研發應用每一項技術,才能發揮更高的價值,比如刺繡工法因為與化學結合,所產生的材料得以形成現代有趣的生活用品;古代刺繡藉由精密的科學儀器修復而重現光華。我也因此開設了一門藝術治療課程,教導大學生用一針一線不斷重覆canvas(格繡)刺繡,藉此訓練他們的定力與耐力,當他們繡出一幅A4尺寸的創作繡畫後,所帶來的驚喜與成就感,往往能使他們更願意面對未來人生的酸甜苦辣。

藉由現代科學修復古代刺繡

我是個專業的織繡修復師,除了著有刺繡技術書15本外, 更有國內外修復工作經歷,擅長皇家專用「商業修復」技術,曾在克里姆林宮及歐洲皇室修復皇冠、禱告跪墊、東正教聖經等多件文物。2008年,我帶領新一代團隊修復日 本巨幅古龍繡畫、臺灣文化資產中心日治時代四幅繡畫、2010年修復奇美博物館清代甲冑戰袍、2016年修復日本貴 族繡畫秋田犬及古仕女與蘇俄犬等。修復這些國際重要文物除了恢復文物風華、技術交流外,更從皇室、修道院發掘許多不為人知的針法。……【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