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11-29科月五十之期許未來 傳遞知識、品味使然─一本科學刊物的使命 600 期

Author 作者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科學月刊》滿 50歲了。對一份 以本土原創為核心,強調科普新知報導為主軸的紙本刊物而言,想想這真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即使一直以來就走著這樣的一個非主流路線,不過,對於像我這樣一位典型的「科學宅」來說,《科學月刊》的存在無疑是一種心靈雞湯,伴隨著年輕時的青澀年代,成為一個理解世界科學脈動的窗口。我想,除了我之外,《科學月刊》在這五十年來,也必定感動著許多人,成為他們共同成長的記憶。

然而,《科學月刊》的成功並不是只在「出版一本科普刊物」而已。之所以與眾不同,在於它擁有著獨特魔力,得以凝聚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共聚一堂,無私地為這份雜誌貢獻心力。此源自創辦人林孝信所傳承下來的精神,是《科學月刊》相當獨特而珍貴的精神資產,也是《科學月刊》雖歷盡風雨,仍能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

引介新知,啟發民智「引介新知,啟發民智」是《科學月刊》的發刊宗旨,是先輩們對它的殷殷期許。環顧《科學月刊》 誕生的民國50年代,正是臺灣面臨困境,風雨飄搖之時。「科技救國」的時代氛圍及政策上的指引,使得投身科技研究成為多數年輕人的首選。時至今日,這些前輩們分布於製造業、教育界及其他農林漁牧等科技領域中,成為臺灣社會轉型,邁向已開發國家的重要推手,《科學月刊》與這個時代,一同見證了臺灣的發展。

《科學月刊》先賢們的期許,我們達到了嗎?目前,臺灣是高度自由化的社會,隨著數位時代的發展,任何資訊的取得僅為彈指之間,外文資料的閱讀也可以透過電腦線上翻譯軟體的協助得以初窺其形貌。科技領域的新知報導雖非社會關注上的主流,但仍有出版界乃至於個人同好,透過雜誌的出版、網路文章或影片的分享,使科技新知用不同媒介的方式增進社會大眾的理解。《科學月刊》的前輩們所期盼的「引介新知」,已由涓涓細流化為一股江河,成為眾志成城的一股社會動力。

 
「啟發民智」,其實是更為深層與長遠的目標。「科學」一詞雖耳熟能詳,但一般大眾對其實質意涵的理解則相當抽象。引用維基百科(Wikipedia)對「科學」 一詞的描述:科學是一種系統性的探索行動,以一種可供驗證、具備預測性的方式累積人們對於宇宙的知識。簡單來說,科學其實是一種避免錯誤、累積知識的方法。以往大眾對科學活動望之卻步,因為其中涉及了些古典理則學上的辯證、數學上統計工具的使用及各類學門中獨有的實驗室工作,聽起來既複雜又枯燥,諱莫若深。……【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