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11-292019 諾貝爾經濟學獎 微觀田野實驗對抗全球貧窮 600 期

Author 作者 莊奕琦/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政大經濟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經濟成長、人力資本和國際貿易。
巴納吉 (Abhijit Vinayak Banerjee, 1961~)
國籍|美國
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發展經濟學教授
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

杜芙洛(Esther Duflo, 1972~)
國籍|法國、美國
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發展經濟學教授
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
 
克雷莫(Michael Robert Kremer, 1964~)
國籍|美國
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

經濟發展追求成長固然重要,但消除貧窮與所得不均更是維持永續與穩定成長的要件之一。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兩位得主之一、任職於紐約大學的羅莫(Paul Romer)因提出了內生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解釋長期經濟得以成長的內生技術進步機制而得獎。

而今(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則頒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對夫妻 檔──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與杜芙若(Esther Duflo),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的克雷莫(Michael Kremer),表彰他們在發展經濟學 (development economics)上實證方法的突破,並從政策評估研究中探討如何讓政策更具有效力,提出降低全球社會貧窮的務實作法與新政策。羅莫提出宏觀的成長動能理論機制(growth mechanism), 今年三位得主則進行微觀的田野 實驗檢測不同政策的效力(policy efficacy),兩者相得益彰,呈現學 術研究的多元性、豐富性與互補性。

 

從實驗推估政策效力

理論上,醫療與教育的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投資不僅可以促進一國長期的經濟成長與發展,對個人而言更可以提升其生產力與所得,達到消除貧窮與促進社會階級的流動。但實務上應該如何來做?實證上又該如何區別不同政策效力並提出量化上的具體差異,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正是本屆三位得主的重要貢獻之處。

這三位得獎學者採用隨機的實驗控制研究方法(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實驗比較組(treatment group)與控制組(control group) 的不同表現,推算得到不同政策的效力差異。此種隨機實驗做法在自然科學早已普遍採用,尤其在醫藥領域,在經濟學其他領域,例如財稅與勞動經濟也多有所應用,但在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上,則是經過三 位學者自1990 年代以來的巧思應用,才得到相當顯著的發現和具體成果。尤其在做法上將研究的問題聚焦縮小範圍與採用小群體樣本,利用醫療與教育落後的開發中國家,例如印度和非洲國家的偏鄉地區,以類似實驗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將不易量化的人力資本概念具體擬出不同的醫療與教育的微觀政策,設計研究問項觀察透過不同誘因機制、提供的資訊與個別的行為反應結果,以評估不同政策的效力。

田野實驗的操作機制一般跨國研究最多只能考慮跨國間的異質性,但無法考慮一國間投入生產因素的異質性,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為什麼有些廠商可以採取高級技術,而有些廠商卻只能用低級技術?即同樣的生產要素使用為何會有不同的投資報酬率?顯然同樣生產要素因面臨異常不同的投資機會導致異質性的投資報酬率,而歸咎其原因主要為資源的錯置分配,包括信用限制、保險失敗、外部性、家庭結構因素和個人行為等或錯誤的政策使然。這樣的市場資源錯置也就能說明為何落後或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會如此不同於先進國家。

三位得獎者的先導性研究採用微觀個體資料,並利用隨機性控制的田野實驗來了解如何在不同誘因機制、訊息和行為限制下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以說明為什麼廠商未能採用更高級或更有效率的技術,或為何個人未能獲取更好機會的原因。在醫療衛生上,為何效率極高的預防性醫療(如疾病疫苗施打)並未在低度開發中國家廣泛採用?已經證實有效且低成本高品質的醫療未被採用或未能出現的原因為何?……【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