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7-04-01讓人火大的聲音 568 期

Author 作者 文詠萱/本刊編輯。
男孩已經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個月了,他每天坐公車到公司、也坐公車回家,他逐漸發現,他對於周遭的某些特別聲音感到厭惡,有時候甚至會發脾氣。

早上搭公車上班時,因為男孩在公車起站上車,總是有位置坐,在途中會有 其他乘客上車,坐在他的旁邊,有時坐在男孩旁邊的乘客會帶著早餐在車上吃。隨著旁邊乘客一口接一口地咀嚼早餐,男孩的心情越來越浮躁,對男孩而言那咀嚼的聲音像是在挑釁,挑起男孩負面情緒,他總是想要揪起旁邊乘客的領子,往他臉上揍一拳,要他不要再吃了!為了遠離咀嚼聲,男孩最高紀錄曾在去上班的20分鐘路途上,換了7次位置。

到了公司後對於男孩也是一場聲音戰爭,同事敲擊鍵盤聲、滑鼠喀拉喀拉大響、清痰咳嗽、打哈欠,甚至是杯子放到桌上的聲音,讓他心浮氣躁、恐懼,上班大多時間都在對這些聲音恐慌,想逃離辦公室。男孩認為是自己情緒管理變差了,以前在山上的學校都不會對其 他人感到生氣,他還猜是不是自己憤世忌俗,開始對人生感到絕望。

其實,男孩的症狀稱為「恐音症 (Misophonia)」,恐音者厭惡某些聲音,並不是因為這些聲音聽起來很刺耳,而是他們就是不喜歡這些聲音。美國神經學家帕維爾(Pawel Jastreboff)和瑪格麗特(Margaret Jastreboff)於 2001年提出Misophonia一詞,而恐音症是否構成疾病一直遭醫學界存疑。


到了2017年2月初,《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紐卡索大學與倫敦大學研究團隊的一篇論文揭示了恐音者大腦對於特定聲音厭惡的運作機制。研究團隊找來了22位恐音者、20 位非恐音者,讓所有人分別聽激怒恐音者的聲音(如咀嚼聲、呼吸聲等)、大部分人普遍認為厭惡的聲音(尖叫聲、 嬰兒哭聲等)以及自然中的聲音(如雨聲)。受試者在聽這些聲音時,同時以核磁共振造影術(MRI)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測腦部活動,結果發現恐音者與非恐音者對於激怒恐音者的聲音,腦部反應活動方式非常不一樣。(另外兩組聲音腦部反應並無差別)

恐音者一聽到令他生氣的聲音時,會刺激前額葉皮層灰質區,同時大腦皮層也較活躍,引起身體心跳加快或冒汗反應,喚起恐音者情緒反應;非恐音者則只有前額葉皮質區變得活躍。這是對恐音者對於聲音不悅研究的第一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研究,能讓恐音者生活更輕鬆。

延伸閱讀
1. Sukhbinder Kumar et al., The Brain Basis for Misophonia, Current Biology, 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