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7-05-01吳政忠政委:數位國家中,希望改變每個人的心態與思維 569 期

Author 作者 林宮玄/任職於中研院物理所,兼任本刊副總編輯。 陳其暐/本刊主編。
吳政忠教授於1987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1998年開始參與政府之國科會(科技部前身)事務, 2006~2008年曾任國科會副主委。2016年5月20日至今,從國立臺灣大學借調至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目前行政院有8位政務委員,吳政委主掌科技,協助行政院長跨部會推動科技相關政務。訪談過程,筆者對於吳政委能專心聽完長時間的問題,接著能有條理討論長篇提問,感到印象深刻。筆者觀察臺灣近20年來部會首長常疲於火線上許多急於處理的事務,無法兼顧長期具體的戰略與思維。政府中需要有一股力量,不論內部或來自民間,持續不斷提醒,往有共識卻不容易短期見效的正確方向前進。
 

科:請問「政務委員」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吳:政務委員最大的功能是幫院長做一些跨部會的協調。現在臺灣很多大事都需要跨部會合作,比方產學合作必須跨經濟部、科技部和教育部,不能靠各部長自己來。但是院長很忙,所以需要有所謂的「科技政委」提供協助。我現在就是科技政委,幫忙林全院長協調處理跨部會或改革事務。所以政務委員可以都沒事,也可以事情很多。最近幾年,我們發現很多問題的來源,在於部會間協調不好。現在經濟要轉型,我們過去是製造代工,未來要往創新經濟走,很多過去的法規或心態(mindset)要改變,都必須要跨部會一起來,先達成共識,然後各自再回去做各部會該做的事。


科:蔡英文總統去年競選時,提出「五大研發創新計畫」, 包括「綠能科技產業」、「亞洲矽谷」、「生技醫藥研發產業」、「國防產業」、「智慧機器創新產業」,目前是否正在規劃中?有什麼願景?

吳:去年我們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加的是「新農業」與「循環經濟」兩個。事實上,我們過去半年也增加「半導體尖端技術與晶片設計」,原本把它看成是重要的基礎,無所不在,後來把它拉上來,再次提醒大眾它的重要性。另一個是「文化科技」,文化方面其實跟科技息息相關,過去比較不重視。最後是「數位經濟跟服務科技」,就是服務業。我們原本說五加二,剛剛又多講了3個,事實上把「加(+)」 轉 45°,就是五乘(×)二,如果我們從臺灣目前的GDP 結構來看,剛好就是這10個重點,涵蓋了我國目前 GDP 大部分區塊。這些產業其實 本來就有,但是我們該如何加入創新的元素,讓它更有未來競爭性?這是目前的方向。

 

在臺灣建造「亞洲•矽谷」

科:有關「亞洲矽谷」,前陣子有關心國家科技的朋友,認為臺灣不缺硬體建設也不缺人才,最主要缺的是創新環境。譬如,如何讓臺灣優秀人才,願意冒險創業,失敗還願意再來。幾年前國內雜誌曾報導,芬蘭的諾基亞(Nokia)公司獲利不如預期,諾基亞的GDP 佔芬蘭的比重,比臺積電佔臺灣GDP 比重還高,但是芬蘭政府當時決定不救諾基亞,在保障勞工最佳權益的情況下裁員。芬蘭政府已經放棄預測未來芬蘭哪個產業會起來,沒有重點投資產業,改將經費全部投資在環境建設。其務實了解到:新創產業失敗率很高,可能達 90%,但廣灑種子讓大家努力,願意失敗再來。若有1%的種子能發展起來,成功茁壯後放手,茁壯的產業賺錢後也可以回饋到種子基金。您認同芬蘭政府這樣做法嗎?

吳:首先,先講一下是「亞洲連結矽谷」,中間有個點,也就是「亞洲• 矽谷」。亞洲連結矽谷是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負責的,我負責生醫產業跟綠能科技產業。不過亞洲連結矽谷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要創新,不單是在講所謂物聯網一類的硬體建設。10年前,我在國科會曾協助推動「智慧生活科技」,科技要跟生活聯結,後面「生活」的應用端是最難的。過去我們的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都幫人家做元件,很成功。那些東西我們已經有了,要不要放棄?當然不要放棄!但是要再加上軟體與創新想法。

所以,如何創造一個讓年輕人有創新的生態環境?事實上國內很多原來的資通訊產業,包括聯發科也在嘗試建構應用端,購併一些較小的軟體公司。若加上IC 設計,再配合臺灣被稱作全世界最強的半導體製造廠,這樣才有未來性。遍地開花型的創新種子,就是未來臺灣要走的路。所謂的創新環境的建置要怎麼改?目前正在規劃當中。我現在也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



邁向數位,累積創新實力

科:訪問您之前,我讀了行政院科技會報網路上公開資料,現在推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與之前的《生產力4.0發展報告》,感覺有許多是由上而下(top down)的規劃。我個人認為,廠商為了生存,應該最瞭解產業發展方向。政府的角色有沒有可能是輔助方向,而不是「指導」?若部分廠商資訊較封閉,沒有意識到產業正在改變,是否可想辦法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進而自己看出方向形成動機,而政府是站在協助的角色?……【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