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7-06-01你不知道的梅雨 570 期

Author 作者 黃椿喜/臺灣大學畢業,目前擔任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預報課課長。王嘉琪/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地球系統科學系博士,現為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
「梅雨」是臺灣5、6 月常見的天氣現象,大家對這個名詞及它多雨的特徵可能都不陌生,梅雨期的雨量相當集中,因此 會對臺灣造成許多災害,像是山洪爆發、水災、山坡地坍方等,幾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梅雨造成的水災,是僅次於颱風的第二大災害性天氣現象。2015年的梅雨季,新聞上甚至出現「致災性」梅雨這種聳動的形容詞,為什麼梅雨會帶來這麼大的雨勢?梅雨的雨量可以預報嗎?
 

臺灣的雨季

如果我們把臺灣整年的降雨隨時間的分布畫出來(圖一),以高雄為例,會發現依照雨量的多寡可以簡單區分成幾段時期,首先是2~4月的春雨,在南部地區雨量偏少,接著是5、6月的梅雨,雨量明顯偏多,大約佔了年雨量19~35%,7~9月則是颱風季,進入10月後到隔年1月則是乾季,所以梅雨季標示著臺灣雨季的開始。
 

這樣乾濕分明的氣候特徵來自亞澳季風系統的影響,亞澳季風涵蓋的範圍包括南亞及東亞地區、南海、西太平洋、南洋群島及澳洲等地。靠近亞洲地區的這一半便是我們熟知的亞洲夏季季風,夏季季風每年肇始的時間(即季風開始的時間)有先後差異,研究發現梅雨期入梅的時間經常跟在夏季季風肇始之後,這是因為季風肇始後,大尺度氣流才能快速的將熱帶海洋的水氣傳送到北方,這股水氣傳送到臺灣附近時便形成我們熟知的西南氣流。

 

梅雨的成因

梅雨發生在季節轉換時,當夏季季風帶來的暖濕空氣遇上逐漸減弱的冬季季風,很容易在兩個性質不同的氣團交界處形成鋒面及降雨。由於南北氣團的勢力相當,所形成的鋒面通常會在某一地區停留好幾天,這樣的鋒面就稱為「滯留鋒」而每年5、6 月發生在臺灣附近的滯留鋒面又稱作「梅雨鋒面」。

出現在臺灣附近的梅雨鋒相當特別,沿著鋒面方向屬於綜觀天氣尺度,在地面天氣圖上(圖二)常可以看到綿延數千或萬公里的滯留鋒面及狹長的雲帶,鋒面上可能有數個低壓。垂直鋒面方向則是中尺度天氣,在鋒面內部常有胞狀的對流雲系或中尺度對流系統發展。若拉遠來看,帶來水氣的西南氣流則是大尺度的亞澳季風系統最靠近臺灣的一小部分,因此梅雨鋒面是由多重尺度的大氣現象交織而成,也造成預報上很大的挑戰。

 

梅雨鋒面裡的中尺度特徵

梅雨鋒面在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特徵,圖三是2015年這個個案的垂直示意圖,在地面通常有不太強的低壓伴隨著滯留鋒面,鋒面通常處在更大尺度的低壓槽裡,具有潮濕溫暖且不穩定的空氣,容易產生劇烈的對流天氣特徵,有時甚至會組織成100公里以上的大型中尺度對流系統(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 這些中尺度對流系統通常只有數小時的生命期,因此梅雨鋒面狹長的雲帶上常有消消長長的對流雲系(如圖二),尤其臺灣以西到海南島之間最常出現。
 
在 850 百帕(約 1.5 公里高度)的低對流層上,梅雨鋒面呈現風向明顯轉變的區域(風切線),也可以看成是高空的鋒面。……【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