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6-01《愛麗絲漫遊奇境》中的科學思想 570 期

Author 作者 張華/退休工程師,北美卡洛爾學會會員,著有《挖開兔子洞》及《愛麗絲鏡中棋緣》,近10餘年發表中英文研究報告多篇。
英國在19世紀步入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從1837年登 位到1901年去世,69年期間把英國建設成世界一流強國, 統治面積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24個時區都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號稱「日不落國」,人口也約占全球四分之一。當時的英國以工業革命為基礎,軍事、科學、文藝、社會制度各方面都有令人驚豔的發展,這些成果,像鋼筋水泥、柏油路面、汽車、火車、音樂、文學、教育及社會制度,以至兒歌、團體遊戲,都還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英國童話故事過去多數譯自外國,也在這個百花齊放的環境中開始成長。
 
杜森(Charles Dodgson, 1832~1898),筆名卡洛爾(Lewis Carroll)在1865 年出版的《愛麗絲漫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或譯愛麗絲夢遊仙境)和1971的《鏡中棋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出版後一紙風行,從未斷版,依據2015年慶祝出版150周年時的統計,共翻成174種語言。這兩本書和其他童話故事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僅是單純的幻想故事,還隱藏大量的時代背景和寫作技巧,含有豐富的層次:

第一層:變化多端的故事,這是吸引兒童的主因。
第二層:採用類似莎士比亞的戲劇寫作技巧,含有雋永諧謔的對話和語言遊戲,吸引了文學愛好者。
第三層:反映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環境與制度,有歷史文化的厚度。
第四層:隱藏牛津地方典故和愛麗絲及卡洛爾的私人軼事,提供研究探討的空間。
第五層:是經過變形的科學構成元素。

也就因為其豐富的內涵,美國業餘數學大師加德納(Martin Gardner)從1960年起出版《注釋愛麗絲》(The Annotated Alice)到2015年出版《注釋愛麗絲150周年豪華版》(The Annotated Alice: 150th Anniversary Deluxe Edition),大受歡迎,讀者視為經典。不過該書沒有照顧到中文讀者的需求,內容也有疏漏,例如邏輯問題就很少著墨,所以我在2010 年出版了為中文讀者而寫的註釋版 《挖開兔子洞》、2011年出版《愛麗絲鏡中棋緣》,內容已超過英文版。


卡洛爾與科學

卡洛爾很早就顯出他集文學、美術和科學於一身的天分。他13歲開始為弟妹用筆記本編家庭雜誌,約18歲時(1850年)在家庭雜誌中寫了兩篇文章:〈哪個鐘比較準?〉證明停擺的時鐘比每天慢一分的鐘準,因為前者每24小時有兩次準確的機會;另一篇〈一天從哪裡開始?〉討論換日線的問題,因為當時經度起點還沒得到國際公認,到1884年英國格林尼治(Greenwich)定為經度起點後,換日線才告確定。從這兩篇可以看出他早熟的邏輯和科學思考能力。
 
卡洛爾與自然科學最密切的關係是攝影。他在24歲時買了全套攝影設備,當時濕版火棉膠攝影法發明才5年,攝影師必須先把碘化物和火棉膠塗在破璃片上,泡在暗房裡的硝酸銀溶液中,趁玻璃片未乾照好相,再快速拿回暗房顯影、沖洗,因為藥液10分鐘後變乾就會失效,整個過程都像在做化學實驗。……【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