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7-07-01范得格拉夫起電器 571 期

Author 作者 周鑑恆、黃仁偉、洪偉清

巧妙的高壓電裝置

上世紀20 年代,荷蘭裔美國物理學家范得格拉夫(Robert J. Van de Graaff)發明了范得格拉夫起電器,又稱范氏起電器,可以產生千萬伏特以上的高電壓。早期的科學家曾利用范氏起電器來加速離子、轟擊原子且進行核反應實驗。對於現今的相關實驗而言,范氏起電器所產生的電壓已經不夠高,但仍然是有用的課堂教具,也是世界各地科學博物館與科學教室中常見的展示品。它產生的高電壓,能用來演示靜電實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它能讓與地面絕緣的人,頭髮全部豎立起來,娛樂效果與科學觀念傳播效果,都很經典。


原理與構造

范氏起電器的設計不止一種,但原理大同小異。例如:有些范氏起電器直接利用直流高壓電裝置,將正電或負電散布在不能導電的皮帶上,再拉動皮帶,把皮帶上的電荷拖到金屬球殼中,持續增加金屬球殼上的電荷量,而使其電壓不斷升高。也有些是用摩擦起電的方法,產生靜電。

利用摩擦起電的迷你范氏起電器之構造如圖一。其主要零件包括:

 

1. 累積電荷而造成高電壓的金屬容 器。容器外側表面必須盡量避免有稜有角或有尖銳凸出之處,以抑制放電現象而使金屬容器上的電荷流失,所以常製成球形。

2. 上轆轤(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一 種起重裝置)、下轆轤和皮帶。下方轆轤的材質必須配合皮帶的材質。各種物質得失電子的傾向並不相同,從最容易失去電子材質到最容易獲得電子的排序,稱為摩擦帶電序列(tribo-electric series)。 假設下方轆轤選用的材 質容易獲得電子,那麼皮帶就必須選用容易失去電子的材質製作,兩者材質的摩擦帶電序列差距越大越好。

3. 上下兩支放電電刷。電刷上有若干增強尖端放電效果的尖或薄的構造,因此,電刷可以使原本絕緣的空氣變成不良導體,形成導通的電路。上方電刷接金屬球殼,下方電刷接地。

4. 絕緣的支架和絕緣的底座。整具范氏起電器,只有下方電刷接地,其餘的零組件因為支架和底座都絕緣,都不會漏電。

5. 玩具小馬達轉動下方之轆轤,帶動皮帶,皮帶再使上方轆轤轉動。下方轆轤轉動時不斷接觸皮帶,因為兩者材質的摩擦帶電序列不同,如果皮帶容易失去電子,下方轆轤容易獲得電子,於是皮帶就會帶有正電,下方轆轤就會帶有等量的負電。

巧妙的是,下方轆轤與皮帶所帶的電量一樣,電性相反,但皮帶上的正電分布在整條皮帶上,而等量的負電則只分布在下方轆轤上,因此下方轆轤與其附近的那一小段皮帶,總和起來是帶負電。……【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