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4-01睡前還在滑手機?當心生理時鐘大亂 448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近日,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稱國衛院)研究團隊於《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發表一款可全自動化記錄手機使用者睡眠時間的應用程式(App),也利用這項工具證明睡前使用手機可能對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即晝夜節律)可能產生危害。
 
遺傳學家霍爾(Jeffrey C. Hall)等人曾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並指出不規律的睡眠作息可能會增加罹患生理、心理疾病的風險,此一研究成果於2017年獲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殊榮。然而,要在自然狀態下長期(數月或數年)且客觀地記錄每個人每日的睡眠時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等人所開發的應用程式──「作息足跡(Rhythm)」,成功突破此項研究難題。林煜軒表示,類似的睡眠記錄APP多半需頻繁手動設定、配戴於身上或擺放於床邊,以透過動作偵測進行記錄;若忘記配戴或未放置在適當位置,睡眠記錄就會被中斷。相反地,作息足跡App可在安裝後,自動從手機背景作業系統收集手機使用者的活動記錄,並從資料中推算出睡眠時間,且耗電量極低。
 
該應用程式以手機螢幕的開與關記錄使用者的作息及睡眠時間,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首度提出「主動使用(如打開手機、滑手機、撥打電話等)」及「被動使用(如接聽電話、收到簡訊等)」的分類演算法,將使用者每日使用手機較不活躍的時間點過濾出來,以推估睡眠時間,並更精確地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睡眠時間的影響。利用該App連續記錄受試者14日全天候的手機使用行為,搭配問卷調查,研究團隊針對所收集到的巨量資料作進一步的分析。
 
結果發現,受試者每增加1小時的使用時間,便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同時也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雖說睡前使用手機的時間僅佔全天使用時間的14.3%,然而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卻佔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國際上許多研究文獻已指出,光照是生理時鐘的重要影響因子,這也意味著睡前使用手機的行為,對睡眠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
 
該款App全自動化的特點,不僅有助於做長時間、客觀的手機使用記錄,也能在真實環境下,用以觀察、探討長期睡眠問題對健康的影響。此外,經團隊比對測試,應用程式記錄與個人自填問卷上的睡眠時間,其一致性高達84%,甚至比個人主觀陳述或填寫量表有更客觀的記錄準確性,是行為量測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睡眠醫學、精神醫學等領域的臨床醫學診斷上,也相當具有應用潛力。
 
新聞來源
1.〈睡前滑手機影響睡眠? 國衛院發現使用手機會延遲睡眠周期、減少睡眠時間〉,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4月1日,https://bit.ly/2uFYzww。
2.Yu-HsuanLi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bile application (App) to delineate “digital chronotype” and the effects of delayed chronotype by bedtime smartphone us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