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10-16人類迄今發現到的最大中子星 質量與密度大到就要「崩潰」 454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天文學家日前利用美國國家科學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綠堤望遠鏡(The 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 GBT),觀察到距地球約4600光年、快速旋轉脈的衝星(pulsar),是人類迄今看到最大的中子星。綠堤天文台(Green Bank Observatory, GBO)指出,這顆星星的質量,幾乎是中子星理論上可達到的最大值。
 
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時,在引力坍縮之下產生超新星爆炸,最終產生除黑洞外宇宙中密度最高的天體──中子星。從中擷取一塊方糖大小的中子星,放到地球上來看就重達一億噸,堪比全球人口總和的重量!不過,僅管科學家研究中子星已逾十載,其內部的本質為何,仍是一大謎團。舉例來說,如果將中子星碾碎,裡頭的物質會成為超流體(superfluid)並自由流動,還是分解成亞原子夸克(subatomic quarks)或其它顆粒?引力凌駕於物質之上並形成黑洞的「引爆點」又是什麼?都讓人相當好奇。
 
而北美納赫引力波天文台物理前沿中心(NANOGrav Physics Frontiers Center)研究員,透過綠堤望遠鏡找到一顆正快速旋轉的毫秒脈衝星(millisecond pulsar)──J0740+6620,其質量與密度好比將2.17顆太陽塞到直徑僅30公里的圓球裡。究竟這個天體能多大、多密?美國雷射干涉儀重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LIGO)研究員近日透過碰撞中子星觀測到的重力波顯示,2.17個太陽質量,是真的快要到達星星「崩潰」的極限了。
 
脈衝星以其自磁極發射的雙無線電波束(twin beams of radio waves)聞名,這些光束會像燈塔一樣掃過它所能經過的空間。由於脈衝星的旋轉速度與規律性相當驚人,因此可作為原子鐘的宇宙等效物(cosmic equivalent),而這樣精確的計時依據也能幫助天文學家研究時空的性質,並增加他們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此外,宇宙精確度(cosmic precision)也能在相對於地球幾乎處於邊緣的雙星系統(binary system)中,提供計算兩顆恆星質量的途徑。
 
 
當脈衝星於白矮星伴星(white dwarf companion)後面經過時,訊號的到達時間會有約百萬分之一秒的延遲,此現象被稱作夏皮羅時間延遲效應(Shapiro Delay)。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從本質來看,來自白矮星的重力會使其周圍空間微微扭曲,在這樣的情況下,旋轉中子星的脈衝就得傳得更遠。利用此延遲,天文學家便能計算出白矮星的質量,一旦知道其中一個共同運行的物體的質量,就能得到另一個的相關資訊。
 
中子星的臨界點代表著其中心密度的極值,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蘭索姆(Scott Ransom)近一步解釋,此極值也使得引力具備讓中子星坍縮的能力。每顆高質量的中子星,都讓科學家發現更趨極限的數值,並從中了解令人驚嘆的物質物理學。

 

新聞來源

Most Massive Neutron Star Ever Detected, Almost too Massive to Exist, Green Bank Observator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