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9-01鳥類遷徙:風中的旅行者 573 期

Author 作者 陳炤杰/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副教授,大學時期在玉山見識到鳥類的迷人丰采後,即立志從事鳥類研究。
當燕子集體出現,開始在屋簷下築巢時,人們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當北風吹起,黑面琵鷺來到臺南時,人們也知道冬天就快到了。候鳥的出現意味著季節的變換,牠們自古以來即順應著地球上這股周而復始的律動,從一個地方搬遷到另一個地方,終其一生在繁殖地與度冬地之間南來北往遷移飛行。

對於座落在亞熱帶的臺灣而言,有些候鳥是春去秋來,像黑面琵鷺,人們稱牠們冬候鳥,因為牠們整個冬季會停留在臺灣度冬;另外一些候鳥則是秋去春來,為夏候鳥,如八色鳥,牠們會在夏天待在臺灣繁殖後代,等幼鳥長大了,再於秋天遷移到更南方的度冬地棲息。如此說來,冬候鳥都來自於比臺灣更北方的地區,像黑面琵鷺的繁殖地是在南、北韓交界及遼寧半島一帶。而夏候鳥則來自比臺灣更南方的區域,如八色鳥的度冬區都在婆羅洲。越往北方,夏候鳥的數量就會慢慢增加,例如日本的夏候鳥種類就遠比臺灣多,若再往北,到了北極圈內,就幾乎都是夏候鳥了。反之,臺灣因接近赤道所以出現在臺灣的夏候鳥種類遠比冬候鳥來得少。

鳥類的長途旅行

最近,瑞士的鳥類學家利用微型GPS發現了高山雨燕的遷 移路徑,牠們在秋天離開歐洲後,便一路往南飛越沙哈拉 沙漠,並在非洲南部待上好幾個月,到了隔年3、4月再飛 回歐洲。不過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一路上牠們竟然都未曾 著陸一次,也就是長達200天以上都在空中度過,吃、拉、 睡全部都在空中完成。雨燕只有在繁殖後代的短暫2~3個 月時間才會下到陸地,而且幾乎都停棲在高塔或峭壁上的巢穴中,很少接近地面。雨燕專吃空中飛蟲,高度飛行的生活方式也讓雨燕的翅膀演化成巨大的彎月形,兩翼的寬度比身體還長, 腳也在長期沒使用的情況下退化了,變得非常細小。所以,雨燕一旦意外落地,牠們是無法自己從地上站起來起飛的。
 
然而,並不是每一種候鳥都能像雨燕一樣,不著陸長途飛行,雨燕能直接從空中攫取飛蟲,補充能量,其他鳥類在能量消耗完後,都得著陸補充食物及水分。所以絕大多數候鳥都是飛一段、停一陣子,飛的時候是在往目的地推進,停的時候就趕緊覓食、補充能量,以應付下一段飛行之所需。……【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