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7-09-01科技部的「科技大觀園」,在知識產業時代的能扮演什麼角色? 573 期

Author 作者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能源與科技政策研究。曾有機會撰稿於科學月刊、泛科學、研之有物、物理雙月刊、國語日報科學版、科技大觀園等科學媒體。

大觀十載,知識時代襲來

歷經近十載的科技大觀園,在學術科教圈與新創媒體界等,陸續招致對其營運與內容的批判建議。因應科技基本法修法後的科發基金千分之五由科技部統籌運用的科普預算保障,更引發科學社群對科技大觀園改善的急切建言。筆者因近年陸續有機會在「科技大觀園」、「 研之有物」、「 科學月刊」、「泛科學」等科學內容媒體上發表撰文或協助採訪,故就個人經驗,以作者、內容產製者為出發點,提出科技大觀園未來營運方向之建議。

一、欠缺近代編輯制度

「請編輯老師協助刪減是我要求的,且主要係刪減部分較深奧的科學名詞與理論為主,因為若有太多的科學名詞與理論,就不算是科普文章,普羅大眾是看不懂的。」—節錄自科技部予筆者部分書信往來內容。

2016年間,筆者曾有機會協助科技大觀園採訪撰寫我國傑出的科研產學合作成果。採訪過程獲益匪淺,對於民間獨立撰稿者來說,是相當理想且能得到支持的合作方式。撰稿期間,科技部亦轉述有「編輯老師」對文章給予意見、執行刪修。雖曾多次提出希望能與編輯老師直接意見交流,但直至文章刊出,筆者仍無從知曉編輯的身分,也未有與編輯直接交流的機會。且文章在編修過程中,「被刪減的是哪些段落」與「刪減原因」在筆者主動要求前皆未被主動告知或徵詢意見。

相較起其他科普媒體的刊載過程,文章刪修亦是常態。編輯所給予的修訂意見、交流討論、亦師亦友的信賴關係,也是作者們持續投入科普內容產製的熱忱來源。因此,對於仍會持續產製內容的科技大觀園來說,應優先建立作者與編輯直接協作機制;強化具有科普編輯及經營社群的人力。以解決過去作者與科技部之間,因對文章內容、形式、稿費或轉載制度等認知相岐或意見轉述失真所產生的摩擦或誤會。


二、目標受眾定位過於狹隘

過去數年來,政府將科技大觀園定位成一整合科普資源的平台。然而,科技大觀園並未對「科普」的定義,與目標受眾的定位,有更宏觀彈性的策略。

以筆者過去協助科技大觀園採訪中興大學曾志正教授的烏龍茶學理與製程研究為例,在文章編修過程中,關於涉及科學名詞與理論的部分,被以「不算是科普文章,普羅大眾是看不懂的」為由刪減。

受限於「普羅大眾」的科學普及,是囿於既有教育制度,教師之於學生的知識傳授框架。更受制於公務機關,常被迫有 「公家資源需照顧人數最大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迷思。理想的科普策略,應有分眾、分流的目標受眾與內容設定。無論背景與教育程度,都可以是科學普及的目標受眾。

就作者而言,文章的受眾定位須同時考量作者特質;寫作內容的知識特性;與文章預期達到的目標效益。相較起文章完成後被片面刪減具較深科學內涵的部分以降低閱讀門檻,能讓作者與編輯或科技部共同討論文章受眾定位,才能最大化發揮每一位作者的專長。因此,建立更宏觀彈性的目標受眾定位策略,才能使科技大觀園呈現更為豐富寬廣的內容樣貌。

三、網站介面不利於理解或引發興趣

科普工作的重點,在於協助讀者理解科學內容與激發興趣。然而,科技大觀園雖然於2017年初經歷網站改版,但與眾多知識內容網站相比,其介面設計仍相當不利於協助讀者理解內容或引發興趣。

以筆者分別在「科技大觀園」、「研之有物」、「泛科學」上所發表的文章為例,科技大觀園僅能容許在每一篇文章之始放置五張圖片。文章內文中,無法嵌入圖片、動畫、影片與公式。而研之有物的美編能協助將科學學理繪製為圖片,穿插於文章中,提升讀者對內容的理解。泛科學的編輯亦能活用具吸引力的圖片,並將文字內容以圖文形式呈現,提升讀者對議題的興趣與關注動力。

在各類網站工具與介面應用蓬勃發展的今日,科技大觀園的網站設計顯得不合時宜,並阻礙了科普文章協助讀者理解與引發人們興趣的重大任務。

 

四、文章會因抗議或壓力而下架

長期以來,政府所經營的網站內容,常常有因為政策改變、民意關切或爭議議題,而將網站內容刪除或下架。

以筆者曾協助科技大觀園介紹宜蘭大學陳裕文教授的蜂蜜造假摻偽檢驗技術研發為例。文章刊出後,科技部接獲未引進此技術的「臺灣養蜂協會」來函抗議。雖過程中,筆者有被告知可針對抗議文提供資料與回應,但最終仍因抗議壓力之故,在未告知作者的狀況下將文章下架。

就此事件,雖然能理解在這類與政治權力結構有關事件中,政府業務部門與學術單位常處於弱勢被動的地位。也願意相信此次事件,應為偶發之個案而非常態。但仍期冀科技部能扛住外界壓力,讓科普文章的刊載如學術研究般,能接受實質內容的檢驗,但自由不容損害。

筆者也想藉此提出一個假設性問題,今日我國在張景森政務委員的推動下,又要開啟對深層海水產業的開發。然而,相關法規與產業對深層海水的定義,完全不符合主流地科學界的研究成果。倘若有科學家以地科研究資料抨擊我國深層海水政策時,科技大觀園能如「科學月刊」、「泛科學」等媒體,不畏阻力呈現科學社群的觀點嗎?


五、文章主動推廣程度不足

科技大觀園如多數的政府部門網站或社群網站,其內容過於被動地被使用者接收。中山大學顏聖紘老師認為,現況是只有學習動機良好的人才會進入科技大觀園,並透過合適的搜尋方式找到資訊。慈濟大學葉綠舒老師也認為,現今科技大觀園編輯制度不利於具時效性科學新知的發布,並會很現實地影響到點閱率與作者發文意願。

筆者利用SimilarWeb比對科技大觀園、研之有物、泛科學與食力4個知識內容型網站,使用者進入這些網站的方式。分析結果顯示,科技大觀園的使用者,有70%來自於關鍵字的搜尋,其他三個網站,則有相當大比例的使用者來自社群網路。顯見科技大觀園,以服務有充足學習動機使用者為主,於知識推廣上的主動程度仍嫌不足。


十載大觀,藏文數千的圖書館

綜上所述,今日的科技大觀園猶如一座藏文數千的科普圖書館。累積著我國政府與眾多科學人的心血。但未能與時俱進的過時資訊載體與政府體制的限制,致使科技大觀園難以充分發揮其科普之任務,也與諸多知識媒體相比顯得格格不入。若能導入更緊密的作者編輯關係;更彈性開放的目標受眾策略;更適宜閱讀理解並引發興趣的網站介面;更自由無畏的資訊開放、議題評論;以及更主動地推廣文章,並積極接觸與培養科學社群,將能使科技大觀園不僅只有如圖書館般地資料庫樣貌,更能為科普工作者提供支持,為我國科學素養提升的工作注入活力。期盼此次科技基本法的科普入法,能成為科技大觀園的進化契機。而科普經費的保障,更能促成公私協力,成為知識經濟產業發展的基石。

十載赫赫大觀園,笙簫悠揚,鑼鼓堂皇。要以什麼樣的面貌迎向知識時代的下一個10年,仍待科技部的改革企圖與科學社群的齊心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