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7-10-01經濟與環保的互利共生—藍色經濟 574 期

Author 作者 林秀玉/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然科學學科 副教授,用愛擁抱人類、萬物和大地。
「藍色經濟(Blue Economy)」 是臺灣近年熱門話題,但是藍色經濟又分兩種,一種是指「海洋經濟」,另一種是指鮑利(Gunter Pauli)所倡導的藍色經濟(或藍色革命)。臺灣四面環海,過去對海洋相當陌生,少開發海洋資源、推展海洋生產活動。如今,積極開發海洋經濟與推展海洋教育,親海成為重點,因為海洋是藍色的,所以稱為藍色經濟。
 

藍色經濟的開始

而鮑利倡導的藍色經濟,從兼顧環保、經濟,創新發展一種「循環經濟模式」,強調地球上根本沒有所謂完全無用的廢棄物,換言之,一個環節的廢物將可串接成為另一個環節的養分、原料或能源來源,如此生生不息地循環利用,讓地球依舊是藍色的、天空仍然是藍色的、海洋依然是藍色的,所以稱為「藍色經濟」。本文重點在闡述鮑利發展藍色經濟的始末,以及說明藍色經濟師法自然愛地球,講求零浪費、零排放的環保發展。

鮑利是一名經濟學家、企業家與環保學者,1956 年在比利時出生;1983 年與施振榮、林懷民等人士同時獲選為第一屆「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是這屆得獎名單中最年輕的當選人,年僅 27 歲;1994 年(38 歲)獲選為 第一屆世界經濟論壇選的未來國際領袖之一,同年創辦「零排放研究與行動基金會(ZERI)」,開始全心投入研擬環保、創新的藍色經濟模式,思考如何讓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都能永續發展下去。這幾年來,他更經常應國內民間單位和政府單位邀請,來臺演講暢談創新趨勢、環境永續與創新商業、綠建築趨勢、零碳實踐等主題。

藍色經濟之所以吸引眾人目光,是21世紀低碳、節能領域的經濟發展,又兼具超越環保新思維,符合世界各國尋求取用大自然裡可用資源,以解決目前經濟與環境挑戰的可行方案,從中創造出更多商機。它從環境保育與永續觀點出發,運用物理學的「能量不滅」基礎規劃地球資源使用,使地球能不留下任何廢料或造成能源耗損,在有限資源下創造更優質的社會佳境,以取得地球生態零廢棄的環境平衡,永續利用與零排放目標,除了解決資源匱乏之餘,又能兼顧達到愛地球的商業創新。換言之,它兼顧環保與經濟,強調「重視保育」、談「再生」、「 零排放」、「 資源永續」等環境議題,同時兼顧經濟發展,期許在未來 10年,發展出100種商業創新,創造出1億個工作機會。

在藍色經濟發展之前,全球發展倚重「綠色經濟」。依據鮑利說法,綠色經濟採用「生物學」為基礎,以市場導向為主,發展傳統產業經濟,充滿善意,然而企業卻得投資更多,消費者也花費更多,成效不如預期。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往往先犧牲環境生態;然而,隨著高度經濟發展後,當地開始重環境保育,卻減弱經濟發展力道,使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在互相拉扯或牽制。而藍色經濟不僅重保育,也談再生,跟大自然學創意,發掘成長妙方,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多,頓時成為世界產業趨勢,努力開創能兼顧經濟和環保雙贏發展,讓人類和地球都可以繼續永續發展下去。……【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