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3-01鈣鈦礦螢光奈米晶體在光電領域之應用 579 期

Author 作者 王迪彥(左上)、廖湘如(右上)、陳奕嘉(左下)、林柔均(右下)/東海大學化學系王迪彥教授實驗 室,主要開發新型態之奈米材料合成,並應用於光電及儲能、深入探討其材料反應機制。

從量子點說起⋯⋯

螢光奈米晶體主要是具有自發螢光特性,且為奈米尺寸 之材料,當中以量子點(quantum dot)最為特殊,此種稱之為量子點的材料主要是將激子(即電子電洞對)束縛在三維空間方向上的半導體奈米結構。當這種半導 體奈米結構尺寸小於他的波爾激子長度(Bohr exciton length),且粒子的能階會趨於與分子相似的性質,導致其能帶(energy band)產生量子限量化效應,此時形成不是連續的能帶;當粒子尺寸變得更小,其能隙(band gap)會變得更大,造成此量子點奈米晶體之光電性質會與其塊材有很大的差異(圖一)。
量子點始於1983 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教授布魯斯(Louis Brus)證明而得,若改變硫化鎘膠體的大 小,其激子能量也將隨之變化,膠狀量子點(colloidal quantum dot)的概念首次被提出。1993年,麻省理工 學院教授巴溫迪(Moungi Bawendi)實驗室第一次利用三種氧族元素(硫、硒、碲)溶解在三正辛基氧膦中, 而後於攝氏200~300度的有機溶液中與二甲基鎘反應,並在有機溶液中合成出了大小均一的量子點,成功產出硫化鎘、硒化鎘、碲化鎘等量子點材料。之後在量子點的研究大部分都基於此種方法為合成基礎開發,包括 Ⅲ-Ⅴ族(GaN, InP),Ⅰ--Ⅵ族(AgInS2, CuInS2) 量子點等等。
 

鈣鈦礦結構躍升主流


2010 年後出現一種新型態的量子點研究,以鈣鈦礦結構之螢光奈米晶體為主,其化學式組成為ABO3,其中 還分為「全無機類型」及「有機- 無機混合類型」。 全無機鉛鹵素之鈣鈦礦,如 CsPbX3(X 為 Cl-、Br- 以及 I-), 晶體結構與半導體性質在1950 年代就已經被發 現;而擁有此種結構的有機-無機混合類型之化合物, 如 CH3NH3PbX3 及 CH(NH22PbX3,也於1970 年晚期被發現,一直到了2010 年後,此種鈣鈦礦奈米尺 度下之光電特殊性質才被大量研究,並在太陽能電池及發光二極體有卓越的效能。許多文獻裡,鈣鈦礦所形成之奈米晶體,其螢光發光波長主要易受到不同鹵素離子之比例不同而有所改變,因此種奈米晶體尺寸多大於10 nm(超過其激子波爾長度),尺寸改變對於螢光放光 波長影響較小,也因此較為不適合稱之為量子點。本文將分別介紹新型態鈣鈦礦奈螢光奈米晶體之基本製備方法、光學物理性質以及它在光電領域上的應用價值。……【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