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2-01離岸風起,可聽見水下噪音的脈動? 590 期

Author 作者 廖英凱/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興致使然地從事科普工作、科學教育與科技政策研究。對資訊與真相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夢想能做出鋼鐵人或心理史學。
噪音是聲音的一種,它響亮、令人不悅的特質,容易造成一些困擾。
Noise: A sound, especially one that is loud or unpleasant or that causes disturbance.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臺灣西部海底地形平坦且風力資源充沛,被認為相當適合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目前,臺灣的離岸風電規劃目標是在2030年前達到累積裝置容量3000百萬瓦(MW)的離岸風電。 然而,離岸風電的發展,並非對環境毫無影響;「水下噪音」對生態的隱憂,更是今日離岸風場規劃時,開始備受各界重視的環境影響因素。

水下噪音是什麼?

水下噪音,顧名思義就是水裡的噪音。如同平常所感覺到的噪音一般,常見的是過大音量,但也能是太尖銳、太低沉或突如其來導致驚嚇∕長時間不間斷而令人難受的聲音。水下噪音也像所有的聲音一般,可以是來自於自然發生的聲音,例如風浪、降雨、地震及動物的叫聲等,但這些自然發生的聲音,多數時並不會過於大聲,也鮮有太尖銳等聲音。相比起來,人為工業行為所產生出來的聲音,就遠比自然噪音效果來得更為強大。舉凡如船舶的引擎聲浪與螺旋槳、海洋工程的打樁、海床鑽探及管線鋪設等,都會製造出水下噪音(圖一)。
 

長久以來,海洋工程受限於海象多變和材料鏽蝕等眾多因素,是人類相對之下較少涉足的領域。隨著再生能源發展中對於離岸風力發電的重視,2011年起政府規劃的「千架海陸風力機」,其目標是在2030年時在臺灣近海興建650架離岸風力發電機。然而,施工過程的巨型工作船、打樁工程及施工完成後的扇葉運轉,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水下噪音,而對生態有負面影響的隱憂。英國學者吉爾 (Andrew B. Gill)於2005年提出的研究指出,離岸再生能源的開發,會對沿海生態產生直接與潛在的間接影響,並鼓勵生態學家應該參與離岸再生能源開發各階段的評估。因此,若能理解離岸風電在施工與運轉等過程中所產生的噪音特性,將有助於避免水下噪音傷害海洋生態。

你有想過白海豚聽到水下噪音的感受嗎?

噪音會傷害人體,工程所產生的噪音更被視為是一種汙染。同樣地,水下噪音也可能會傷害海洋生物,特別是對鯨、豚等海洋哺乳類與部分對聲音敏感的海洋生物。由於鯨豚類仰賴聲音的收發,以對水中天敵、礁石和海岸等環境進行定位,也因此聽力之於鯨豚,就如同視力之於人類一般重要。李查德森(W. Richardson)等人於2013 年的研究指出,水下噪音 會使鯨豚等海洋哺乳類造成短暫與永久聽力損失(圖二);儘管音量較低,其行為反應(如棲地位移)與遮蔽效應(如影響溝通)也可能在長時間影響下,產生負面的生心理影響。因此,若人為的水下噪音導致鯨豚的聽力受損,就會如同視力受損般嚴重影響該族群的健康,促使鯨豚擱淺等憾事。
 


以離岸風電施工過程的打樁來說 ,美國能源部的研究指出在打樁期間,細吻海豚屬(striped dolphins)與鼠海豚(harbor porpoises)等生物會在距離水下噪音來源到達790公尺與1410 公尺處時開始規避。......【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