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9-01歪斜、黑暗人生中的曙光—黃斑部病變、幹細胞與再生醫療 597 期

Author 作者 林泰祺/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部主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統計,黃斑部退化(macular degeneration),又稱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在全世界是造成失明的第三大原因。也就是說,黃斑部病變導致的失明的機率很高!人的年紀漸長伴隨著老化,使60、70歲的老年人罹患黃斑部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在臺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約占10~15%,其中更有約30%患者,約5~10萬人會隨著病程,視網膜(retina)及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產生不可逆的退化,導致中心視力變差,任何東西都呈現扭曲狀,嚴重則會導致失明。
 

黃斑部退化

黃斑部位於視網膜中央的區域,是感光細胞聚集地方,是視力的中心,就如同相機鏡頭對焦位置,對於眼睛視力的解析度、清晰度與顏色的敏銳度、對比等,扮演著很重要的關鍵地位。
 
視網膜有10層,最上層是色素上皮細胞層,下面有感光細胞、錐狀細胞(cone cell)和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等,當光線進入視網膜,過多光線能量會累積在感光細胞層和色素上皮細胞層內。因此,日曬、強光曝曬會造成視網膜慢性發炎,特別是感光細胞和視網膜色素上層細胞的退化和老化,促進視網膜內新生血管的生成(圖一)。一旦視網膜內血管增生,就會破壞黃斑部視網膜原本的結構,加上視網膜內細胞持續發炎、血管脆弱之下,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並出血。據統計,10~15%的65歲以上人口都有黃斑部病變的現象,高度近視者也是黃斑部病變的好發族群,另外,糖尿病末期併發症也會出現黃斑部病變。
 

圖一:眼球構造與黃斑部病變。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圖二),乾性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並未形成脈絡膜新生血管,通常對視力影響較小。但在長時間之下,仍有可能惡化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能因脈絡膜(choroid)新生血管產生黃斑部水腫和出血等現象,造成視力嚴重減退。不論是乾性或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初期症狀都是中心視力所看到的直線或文字是歪歪的、變形的(圖三右)。如果走路時發現地板怎麼浮上來、地面上的地磚的線條是歪的,就必須趕快就醫,由眼科醫師進行更精密的檢查,才能判定是乾性或濕性的黃斑部病變。

圖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由左至右分別為正常、濕性和乾性黃斑部病變。
 

圖三: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是一個包含橫豎線的表 格,可以用來確定人的中央視野,左圖為正常人所見、右圖則為黃斑部病變患者所見。


 
等到疾病進展到一定程度,病人會因為新生血管、血管破裂或出血等,視力便會惡化到中央出現黑影或視力不清楚等症狀(圖四)。不少病人會在閱讀、看街上招牌時感覺中間的字不見了,但旁邊的字卻還好好的;或者看公車的中間車號不見了;也有一些人僅發生黃斑部單眼病變,此時一眼可以看到中間的字,另一眼就看不到或看不清楚中間的字。這邊也提醒讀者,若自身或周遭的人有上述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早期診斷與治療。

圖四:黃斑部病變隨著病程進展,會從一開始的中心視力直線歪斜、圖像扭曲變形(中),逐 漸演變成影像中心部分會變暗、中心影像缺損,無法辨人臉或近距離視物(右)等,左圖為正常視力所見圖像。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