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8-08-01如何逃出「目的論」 這個漩渦看演化 584 期

Author 作者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免所畢,學術研究領域從細胞生化到分子病毒 學,轉入產業界後專研蛋白質純化。
有人指摘「某個物種『演化出某項本領』」,這種話似乎已違反了演化 沒有目的性的精神,筆者也曾在瀏覽網路時見網友評論道:「連專攻生 物的研究生、教授都說出『某某生物為了怎麼樣而演化出甚麼樣的結構』 這類不恰當的描述。」但事情真的有這麼嚴重嗎?這種指控成立嗎?


普遍存在的目的性論述

某日,筆者隨手拿起一本452 期的 《科學月刊》,翻到第569 頁讀到 「大滅絕之後的殘存生物群,在近乎空敞的生態系中,『 邁向』輻射適應的演化進程……」(自然科學博物 館程延年博士撰), 又在第571頁讀 到「……氧氣下降,對動物也是一挑戰,讓牠們『演化出』增加吸氧的能力」( 陽明大學微免所程樹德教授撰)這樣的句子。

從這些內容可以清楚看到,由於我們習慣用「主動式動詞語態」去敘述物種的演化,生物學家甚至還會不自覺 地用帶有功能屬性(attribution of function)的語氣去描述自然現象, 例如:「 昆蟲『用』保護色和擬態『去』欺敵(圖一)」。


 
然而,這不是中文獨有的狀況,連英文也出現同樣的情形。過去,生物學 泰斗邁爾(Ernst W. Mayr)在《演 化是什麼》(What Evolution Is)裡 曾寫道:「 …mammals have been able to develop flight and aquatic… (哺乳類動物已『能發展出』在空中與水域生存的型態)」;演化學家 柯尼(Jerry A. Coyne)也在《為什 麼要相信達爾文》(Why Evolution is True)裡這麼寫著:「Tiktaalik was well adapted to live and crawl about in shallow water, peek above the surface, and breathe air(過去, 提塔立克魚在水中爬行、水面窺視,或水面上呼吸等處都『適應良 好』)」;生理學家戴蒙(Jared M. Diamond)的科普經典《第三種猩 猩》( The Third Chimpanzee)裡有: 「In short, we evolved, like other animals, to win the reproduction game(簡單來說,我們如其他動物 般演化,以在這場生殖遊戲裡『搏得勝利』)」。

上述這3本書其實都大有來頭:殿堂 級人物邁爾所撰寫的《演化是什麼》 曾毫無懸念地被基礎出版社(Basic Books)列入「科學大師系列」,《為 什麼要相信達爾文》在2010年獲《新 聞週刊》評選為「我們這些年50 本 好書」之一,而《第三種猩猩》在 1992 一年內同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 圖書獎和《洛杉磯時報》科學圖書獎。

由此可知,經典如是,卻也難逃這種帶有目的性的敘述魔咒。

的確,幾乎所有生物性狀「看起來」都是有目的的,如鳥的翅膀用來飛、動物的眼睛用來環視四週、腎臟用來調節血液成份等。……【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