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8-09-01「沃爾巴氏」防線- 新型態的登革熱作戰策略 585 期

Author 作者 許惇偉/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專長為表觀遺傳 學、分子生物化學。曾任職牛津大學,目前任教於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
臺灣雖然位處亞熱帶與熱帶氣候交界處,但四季氣候變化還算分明,冷熱有別,讓許多會隨著特定氣候條件而散播的傳染病原,有明顯適應上的問題。因此,傳染病常常來得快、去得也快,也較難在臺灣久留、成為本土性常駐的傳染疾病。
 

比 SARS 還殘酷的登革熱

不過,2014~2015年間,沉寂多年沒有大規模流行的登革熱傳染病突然在臺灣再度爆發,由原本數百人感染的 規模,一路飆升至15000多人。2015~2016年間,本土型病例更衝高到43000多人,造成200多人因為出血性 登革熱症狀而死亡,光以死亡人數來看,已經遠遠超過 2003年令人聞之色變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

這2波登革熱疫情大爆發,重創臺灣人民的經濟與生活,也引起國人高度重視,各種的防疫工作與努力持續展開, 雖然在接下來的1 年多登革熱疫情隨即被穩定控制,但如何更有效而全面性的防患未然,也使防疫專家試圖做更多方面的嘗試與準備。


登革熱的散播與傳統防治方式

登革熱是靠病毒傳播,如果有人遭到感染,其血液中會帶有登革熱的病毒顆粒,若此時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或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吸吮患者血液後,病毒顆粒會在蚊體內擴增,當蚊子叮咬健康的人時,病毒便會傳播出去。若此人對於這類病毒的抵抗能力不足,病毒顆粒就會在體內擴增,不但影響到自己的健康,也會讓自身變成感染源。就這樣透過蚊子的覓食行為,一傳十、十傳百,因此,若沒能有效阻隔傳播的途徑,感染人數到達一定規模時,登革熱疫情就會爆發。

所有流行病的防治,「正本溯源」是最有效的不二法則。對登革熱而言,增加人們抵抗登革熱病毒能力的「正本」工作,跟減少病媒蚊數目的「溯源」努力,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惜登革熱疫苗的開發與嘗試工作雖未曾鬆懈,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取得非常好的成果,所以減少病媒蚊數目,便成為目前最常使用的策略。這些年來,在衛生醫療機關的協助下,許多民眾已經建立起良好的衛生觀念,對於居家環境整潔的維持、積水容器的清理,已經有非常顯著的改善,加上防疫單位重點的消毒與清潔工作,在多管齊下的努力之下,已讓病媒蚊數目獲得良好的控制。

不過,即使再怎麼努力,環境中仍然不乏病媒蚊孳生的漏洞,只要有幾個少數的繁殖點,病媒蚊就能快速繁殖,並在短時間內達到危險的數目,大規模的流行威脅就很難避免。因此,為更有效的降低媒蚊密度,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利用生物防治的概念,而被嚴選出來的終極生物 武器,是一種被稱為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的小傢伙。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