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5-01當科技與金融服務結合-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未來 425 期

Author 作者 廖世偉/在矽谷工作22年,任職過史丹福、Google和Intel。鄭旭高/美國會計師、臺灣會計師考試及格。 張誌叡/資管碩士班、專長是大數據分析、Blockchain&Fintech研究員。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可說是眼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那麼什麼是金融科技?簡單的說,運用科技將傳統金融服務之效率與效果提升,即是金融科技。
 

傳統金融業及其受到的衝擊

傳統金融業包含商業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投信投顧、壽險、產險、信用合作社等。舉例而言,商業銀行設置實體分行在各地,接受民眾存款、提領;證券或投信投顧提供投資理財、資產配置組合建議;保險公司除我們熟知的辦理保險外,其所核給之保險費費率是透過性別、年齡等要素精算而得。然而這些功能都受到金融科技的影響,民眾前往分行的次數下降,實體分行的需求銳減,許多人手機下載APP使用網路銀行轉帳、繳款、查詢餘額,更快且方便;運用預先寫好的程式自動化進行下單買賣股票、期貨,理財機器人的出現與傳統投信投顧產生競合關係,有論者認為藉由程式碼進行交易的好處是能減少代理風險,代理風險係指當投資人或委託人的利益與投資人所諮詢或委託的對象(即受託人)利益衝突時,委託人可能產生損失之機率;過往保險費率精算的數據與因素,隨著數據分析與資料庫建置積累,更能掌握投保人之行為模式、身體健康狀況、消費習慣進而計算出更合適要保人(即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人的費率與風險分擔模式。


國際上與我國於金融科技政策之推展

國際上積極發展金融科技的地區包含臺灣、韓國、矽谷、瑞士、以色列、墨西哥、南非、新加坡、法蘭克福、肯亞、雪梨、愛爾蘭、荷蘭、印度、上海、紐約、加拿大、盧森堡、法國、比利時、倫敦及香港等,為數甚多。各地區均有不同的計畫、策略及優劣勢。比如在大陸有微信支付,去小吃攤吃麵、坐計程車等均可使用手機此種行動載具進行數位支付;而倫敦受到英國脫歐的影響,曾使其金融創新的投資熱度降溫;同樣是政治因素,因相較其他非洲政治較為穩定,肯亞奈洛比為非洲主要的金融科技中心。

從我國政府政策亦可窺知,在全球金融科技競爭環境下目前布局方向。如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推動計畫」措施,該措施計有十項主要計畫,如擴大行動支付的運用與創新、鼓勵銀行與P2P網路借貸平台合作、促進群眾募資平台健全發展、鼓勵保險業者開發Fintech大數據應用之創新商品、建置基金網路銷售平台發展智能理財服務、推動金融業積極培育金融科技人才、打造數位化帳簿劃撥作業環境、分散式帳冊技術(區塊鏈)之應用研發、建立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打造身分識別服務中心等。

 

金融科技應用場景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將金融創新之應用分為六大領域,包含支付(Payments)、籌資(Fundraising)、存貸(Deposit&Lending)、籌資(Capital Raising)、市場資訊提供(Market Provisioning)、投資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根據上述金管會政策發展方向,我們可以來舉幾個有關的案例。

以P2P(Peer-to-Peer點對點技術,常見例子如檔案的分享)為例,在臺大與玉山銀行合作的金融創新校園黑客松競賽中,冠軍隊伍運用區塊鏈技術G-COIN做基礎,提出P2Ptravel解決方案。該方案解決之問題為,當外國遊客來臺,若其欲進行在地化深度旅遊,需找尋合適且值得信賴的導遊或熟知當地特色景點之居民做導覽,找尋中往往會因為信任問題而不知從何找起。該方案利用區塊鏈技術的特性,提供透明、可追蹤且不可竄改的機制,將導遊過往的經歷與先前遊客之評價透明化、可受公眾監督,且因不可竄改,故能提升信任度,增進旅遊體驗、形成正向循環。

另外,群眾募資平台或資金流通之平台亦可運用區塊鏈解決其信任問題。以慈善捐款為例,捐款人常不清楚其所捐款項之用途與流向導致影響其捐款意願,受贈單位常有受人指責款項交代不清之累,或將導致其募款不易,往往更無辜的是相對更被動的受捐贈對象如弱勢團體。信任問題,需由信任機制處理,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置一金流交易平台,該平台擁有功能如申請提案、瀏覽提案、選擇贊助方案、提供贊助等。與現有平台的差異化在於,可追蹤、可監管、零摩擦係數的交易等特色。這樣的平台是實際可行的,如NTU Help Center Crowdfunding。

我們可以再舉一例,在金融資訊安全中,一件與虛擬貨幣有關的金融詐欺我們將為大家介紹個案事實與偵防方法。在介紹案例事實前,先為大家簡介介比特幣之基礎知識,比特幣是目前最知名的虛擬貨幣之一,是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應用案例。比特幣有一定的發行量,且目前尚在發行中,有一發行總額的上限。根據比特幣的電子協議,自2013~2016年4月之發行量為3600 BTC(比特幣單位,以下均簡稱BTC)。

接著我們介紹案例事實,這是一家2014年中旬出現的Mycoin比特幣投資平台,在亞洲招收投資人。契約簽訂每投資每90枚BTC平均每日可獲得0.64枚BTC酬勞,貌似數月內即可回本,故吸引大量投資人注資,該平台最終募得投資款項高達387百萬元美元。而偵防方法可搭配前所提及之比特幣基礎知識分析如下,倘以387百萬美元乘以日均報酬率0.71%計算之,得出該公司每日平均需發放之報酬約為274萬美元。當時比特幣之美元價格最大值約660元,以此計算每日該公司平均要支付之報酬約為4000 BTC,甚至超過當時比特幣每日之總產出3600 BTC。一個公司如何主張其能支付比每日總產出還要多的比特幣?況且這是在分母以最大值估計的情況,倘分母非最大值,其所需支付之報酬更多於4000 BTC,顯與實情矛盾。從此例可知,對金融科技知識有基本了解的重要。倘若該些血本無歸的投資人知道比特幣一天的發行量為3600 BTC,並稍加透過邏輯推理估算,不難發現事有蹊翹。

根據甫剛結束的亞洲金融論壇(Asia Financial Forum, AFF),在亞洲金融服務業中,最容易受到金融科技衝擊的領域,分別為支付(32%)、交易及結算(18%)、投資服務(14%)、網路防衛及安全(14%)、金融機構中後台營運(12%)、借款(9%)而當被問及何種行業將有最大潛力推動環球經濟增長,金融服務是潛力增長最大的產業。

 

金融科技亟需人才培育

透過有系統的課程設計,啟發並培養專業人才,填補巨大人才缺口已是當前首要課題之一。需培養自身的資訊能力如資工資管、數據科學、軟體能力並結合數位金融、保險精算、財富管理等財會金融能力方能因應時局,我們有計畫地正在推動這樣的課程及訓練,亦曾至各大知名機構授課、答疑,希望能培養或激盪出更多的金融科技、金融大數據、法遵科技、財富管理科技、物聯網(IOT)金融人才,教學相長、共同為臺灣的金融科技發展爭分奪秒。


2B or not 2B, there is no question

莎士比亞有句膾炙人口的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描述的是主角哈姆雷特因遭遇重大變故,不知自己應奮勇向前抑或畏縮放棄而舉棋不定的心情。在金融科技進行式的現代,大數據(Big data)與區塊鏈(Blockchain)成為現代版的2B(To be),各方如何拿捏進退成為重中之重。我們需要2B,是因為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處理的是資料輸入並使其不被竄改、多中心化、使資料的可靠性及真實度提升,進而使其可被信任;有了益發可靠可信且真實的數據,再經過大數據分析將資料重整,才能使分析結果更準確、更有所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有區塊鏈為本,那更為完善的大數據分析、更豐富的金融應用場景自然就能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