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5-01SOS!制定海洋廢棄物減量法更待何時? 425 期

Author 作者 黃向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轉載自蘋果日報)
環保署宣布於4月22日舉辦全臺淨灘,回想國際海洋保育基金會於1986年發起淨灘,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於2005年開始執行海洋廢棄物計畫,臺灣諸多環保團體於2010年成立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海巡署自2016年投入淨灘。比起來,環保署好像有點慢了。不過,對照過去公部門對此議題的漠視,此轉變無疑是令人興奮的。然而,我們有些憂慮,這樣的活動是否會如放煙火般曇花一現?如何能確保此活動永續?而且有效清淨海洋?是我們更關切的議題。

國際間淨灘已久,卻越辦越盛大,一方面是民眾環保意識抬頭,一方面凸顯此問題日益嚴重。海洋廢棄物組成各地不同,近期研究顯示各地比例最高者都指向塑膠類,加上塑膠分裂成微塑膠,使得清除難度倍增,其破壞層面將不僅止於損害海岸景觀、影響船舶航行安全、損及海洋生物生命,甚至會進入食物鏈造成更多傷害。此亦促使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第十四項海洋與海洋資源永續第一點就是「各國在2025年以前,預防及致力減少各式海洋污染,尤其是陸源污染,包括海洋廢棄物及營養鹽污染。」

要減量必先思考來源。從國際海洋保育基金會2016年淨灘報告看來,30年來累計前三大類為廢棄漁具、塑膠袋及各種免洗餐具。而台灣2015年海廢統計前三名則是寶特瓶蓋、廢棄漁具與塑膠袋。對於這些海廢議題,政府可以怎麼做?

美國商業部海洋大氣總署最早於2005年提出乙套海洋廢棄物清理計畫,續於2006年通過「海洋廢棄物研究、預防與減量法」。該法規授權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為主管機關,與環保署及海岸巡防署合作,必須調查相關海洋廢棄物分布、密度、釐清海廢來源、訂定有效的減量計畫、建立並公開海廢資料庫、推動淨灘教育推廣等。為此,美國每年編列1200萬美元。

2012年,為因應日本海嘯帶來大量廢棄物對夏威夷等地造成生態破壞及產業衝擊,該法更名為《海洋廢棄物法》,成立跨部會海廢整合委員會,強化各機關橫向聯繫,以及評估重大海廢事件(如海嘯)對於海洋產業的經濟衝擊、制定減量方案、每兩年提出進展報告。面臨海洋廢棄物跨國界問題,美國阿拉斯加參議員蘇利文與羅德島參議員懷特豪斯更聯合幾位跨黨派議員,於今年3月29日提出修正案,建議更名為「拯救海洋法(英文為"Save Our Seas Act of 2017"或稱"SOS Act of 2017")」,進一步鼓勵州(地方)政府積極參與,並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國際協定,希望全面性減緩全球海洋廢棄物。

無獨有偶,澳洲環境能源部在日前提出乙項針對「2017海洋廢棄物衝擊海洋脊椎動物之海洋廢棄物減量計畫(THREAT ABATEMENT PLAN, for the impacts of marine debris on vertebrate marine life, 2017)」預告,請各界提供意見。該計畫洋洋灑灑近五十頁,詳細分析問題後,制定六大目標:(1)避免海洋廢棄物長期衝擊(2)界定關鍵受影響物種以及優先行動(3)進行相關調查及減緩措施之研究;(4)移除現有海洋廢棄物;(5)監督海洋廢棄物的量、來源、種類、化學成分以及減緩措施的有效性;(6)增加大眾意識。並就各項目標規畫行動計畫及編列計畫經費,文末附上近60篇報告以及受影響之海洋生物名錄。特別的是,計畫中寫到,各項慶典活動施放氣球是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來源之一,建議各方考慮禁止施放氣球。

以上兩個國家對於海洋廢棄物的應對方式,包括援引充分的調查資訊、制定完善減量方案、藉由法規確保各項工作的經費來源及延續性、徵詢大眾建議的過程都值得台灣省思。

單從研究看,全球海廢研究資料庫(http://litterbase.awi.de/litter)有關海廢組成的六百餘篇報告,臺灣僅有兩篇由臺灣海洋大學與成功大學分於新北市六處海域以及高雄的兩篇報告。所以,對於臺灣周遭海洋廢棄物分布熱點以及密度尚缺乏資訊。而環保署的「海漂廢棄物處理方案」,目前可見也就止於淨灘、清理廢棄物等文字說明,並無研究調查、量化指標或者減量目標與經費安排,這也是我們擔心淨灘活動曇花一現的原因。

在國際淨灘聯盟2016年報告中參與的93個國家當中,臺灣參與人數排名13,比周遭的日本(15)、中國(17)、韓國(20)都多,臺灣民眾的參與值得驕傲。也因此,我們對於政府投以更高的期待。我們期待環保署投入淨灘之餘,能更積極推動海洋廢棄物減量法,以及跨部門的整合、建立全面的研究調查與積極的減量計畫與評估指標,為海廢問題尋求長遠且穩定的解決方案。

至少,我們期待在今年淨灘活動後,可以看到環保署公布一張臺灣海岸廢棄物分布密度圖與種類組成分析,做為下一階段的減量對象。然後,當明年同時地舉辦活動之後,能看到這些廢棄物的密度降低,那將更能肯定且證明淨灘活動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