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8-16光合作用演化史恐被改寫 452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陽光的能量能讓植物行使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透過化學反應進而製造出糖類。許多植物、藻類及部分細菌在這個過程中會將水分解以產生能量,並釋放氧氣作為廢料,其稱為「產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而有些細菌則會利用水以外的分子來行使無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無氧光合作用屬於一種初級(primitive)過程,科學家普遍認為,產氧光合作用便是從這邊演化過來的:無氧光合作用出現約35億年,產氧光合作用則為10億年。然而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研究團隊日前分析某種古老菌種的結構,推測其產氧光合作用裡的某個關鍵步驟,可能比人們所知道的要更久!


 
根據ScienceDaily報導,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生命科學系,此篇研究第一作者卡多納(Tanai Cardona)指出,團隊在研究中獲取早期細菌光合作用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數據,發現其與現存光合作用的演化歷程有所出入。團隊所研究的嗜中溫日光桿菌(Heliobacterium modesticaldum)主要行無氧光合作用,可在溫泉、土壤或浸水的田野間被發現,其與行產氧光合作用的主要細菌──藍菌門(Cyanobacteria)關係較遠。即便如此,兩者在數十億年前仍有共同祖先,因此它們也有許多傳承自祖先的相同特性。

研究團隊針對嗜中溫日光桿菌與現代藍菌的結構進行分析,在不同型態的光合作用下,卡多納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點:它們都含有執行產氧光合作用中關鍵步驟──分解水──的位點(site)結構。

一般認為,產氧光合作用首次出現在藍菌的進化史中,然而嗜中溫日光桿菌也同樣有這個位點,這意味著產氧光合作用的建構組元(buildingblocks)比想像中要古老的多。卡多納指出,產氧光合作用或許並非無氧光合作用的產物,且該結果有助於解釋成就光合作用與氧氣生成系統的背後原因,只不過,要有這樣的理解,就必須翻轉人們對光合作用演化的既定觀念。

傳統認為,無氧光合作用早在產氧光合作用前,就已運行約10億年或更久,也是這期間唯一的一種光合作用型態。照理來說,這些位點結構不應存在於無氧光合作用菌種中,或許該研究可望改寫光合作用的演化史。

 

新聞來源

Tanai Cardona and A. William Rutherford, Evolution of Photochemical Reaction Centres: More Twists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