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8-09-01費爾茲獎二三事 585 期

Author 作者 游森棚/任教於臺灣師範大 學數學系及空軍官校。
世界盃足球賽前陣子熱鬧結束,但數學界可能更關心的為 同樣是4年一度的費爾茲獎(Fields Medal)。就像東尼獎之於舞台劇與音樂劇、奧斯卡獎之於電影界、曼布克獎之於英文小說、普立茲獎之於新聞或諾貝爾獎之於科學界,費爾茲獎是數學界是最受矚目2個獎之一,另一個則 是阿貝爾獎(Abel prize)。 趁著今(2018)年費爾茲獎剛頒發,本(9)月來介紹這個對大眾而言相對陌生的獎項。

費爾茲獎的正式名稱為「國際傑出數學發現獎(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最初是由加拿大數學家菲爾茲(John Fields)捐款籌設的。從 1936 年起,每 4 年在國際數學 家大會上宣佈得主並頒發獎牌。

此獎在眾多數學獎中特別著名可能來自於幾個原因。首先,人人都知道的諾貝爾獎包含物理、化學和生理學或醫學等獎項,卻沒有數學獎。為什麼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這已是無頭公案,總之沒有數學獎是事實,因此,一個與諾貝爾獎相當的數學獎就備受關注。再者,費爾茲獎每4 年才頒發1 次,且每次得獎人不超過4 位,比起年年都頒發的諾貝爾獎,感覺更是稀有。

 

40歲的限制

不僅如此,費爾茲獎的規則也吸引眾人的目光,就是「只 頒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更精確地說,得獎者需在頒 獎該年元旦前未滿40歲。此規則加強社會大眾對於「天才」的想像,更加深「數學」的困難、神秘與深度。這真是一個極端嚴苛的條件,就以臺灣學界的正常進程來說,拿到博士學位、完成博士後研究,得到教職通常都已30 出頭,而要得獎,等於得在短短10年內攀爬到學術的最 頂端。比起諾貝爾獎得主的蒼蒼白髮,費爾茲獎得主正當盛年,看看得獎者的照片,每一個真的都是一時俊彥。

為什麼只頒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因為數學界「大致上」 認同數學家最具原創創造力時期通常會在40歲之前。當然這有兩面的看法,樂觀的看法是此限制激勵年輕的數學家盡最大的可能,在年輕有體力也有創意時,研究出最好的結果。的確,從歷來得獎的學者可發現都非常傑出。悲觀的看法則為這是否表示40歲以後如果做不出偉大結果,就「無用」了呢?所幸這幾年有幾個例子駁斥這個悲觀的觀點,例如張益唐關於孿生質數猜想的重大進展,是在接近60歲時才發表。

平心而論,數學的世界如此廣大與深邃,許多研究與數學家還是要經過時間的淬鍊才能真正彰顯價值。40 歲距離退休真的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有些數學家的長期工作與影響力,經過幾十年的累積後是相當不得了的。因此,從 2003 年開始,數學界多了一個阿貝爾獎,得獎者都是年紀較大的超級大師,得獎原因都是以學術生涯的整體成就衡量而來。

好事者可能想知道獎金有多少,費爾茲獎獎金約35萬臺幣,而阿貝爾獎則將近3000萬臺幣。比起費爾茲獎,阿 貝爾獎更像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也因此,費爾茲獎現在被認為是年輕數學家的最高榮譽,而阿貝爾獎比較像是終身成就獎。

 

2018得獎者戲劇性的發展

2018年的費爾茲獎得獎者有4位,分別是英國劍橋大學 的比爾卡爾(Caucher Birkar)、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 院的菲加利(Alessio Figalli)、德國波昂大學的舒爾策(Peter Scholze)及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文卡泰什(Akshay Venkatesh)。

比爾卡爾的研究領域是代數幾何,得獎原因為在法諾曲 體(Fano varieties)和最小模型程序(minimal model program)的貢獻;菲加利獲獎原因是因對最優運輸理論 (theory of optimal transportation)的貢獻;舒爾策 則發展出算數代數幾何的理論與嶄新的上同調理論 (cohomology);而文卡泰什得獎是由於對表現論、拓樸學與數論的綜合貢獻。......【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