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7-01鼓勵學生參與生活、解決問題的探索教育夢工廠 595 期

Author 作者 郭羽漫/學生時期總是無法背多分的舒脖忑,本刊編輯。

從形而上到真實生活──學生真正要學的是什麼?

在談論科學以前,可先探討「科學家」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無論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或是伽利略(Galileo Galilei),雖鑽研科學,卻不叫科學家,而是「自然哲學家」。然而 1833 年英國科學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會議上,此狀況產生了變化,當時著名的英國詩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認為,自然哲學家與哲學家在椅子上臥坐思考的形象有所出入,因此希望這群人能「正名」自己的專業;面對柯勒律治的質疑,與會的學者休爾(William Whewell)建議,既然搞藝術的叫artist,研究科學的人就叫作scientist吧!科學家一詞於焉誕生。

而科學家所研究的科學,又是什麼呢?有人說是物理、化學或地科等「內容」,也有人覺得科學是經邏輯歸納、驗證和觀察而得到結果的「學習表現」,但這些其實都是形塑科學的重點元素。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蕭儒棠在會上提到,相較於教室裡老師講述的科學內容,此次課綱同時關注「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期許透過教育,讓學生也具備推理、 辯證、思辨與創造等能力。科學不是 只談論細胞、鍵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學習內容,學習科學的過程中, 如何探索世界、發現並解決當前面對的問題也相當重要,這些「素養」都不是學生聆聽老師講述就能掌握的。

此外,家長最關心的莫過於可能影響升學的測驗與評量。在了解科學與素養的本質後,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擬定一套通用且準確的方案,來評估學生在內容與表現等方面的能力,教學與評量都應回歸課綱的精神, 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並重,課堂上教什麼,考試就考什麼。......【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