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9-01波瀾不息:戴森的科技與人文關懷 609 期

Author 作者 黃相輔/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研究興趣是通俗科學的文化與歷史。
英裔美籍理論物理與數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於今(2020)年2月去世,享耆壽96歲。戴森見證美國物理學在二戰後的蓬勃發展,特立獨行的經歷也使他成為傳奇——他沒有博士學位,也從沒拿過諾貝爾獎,卻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度過終身學術生涯,更被譽為是與另一位物理學明星費曼(Richard Feynman)相提並論的天才。

「如果我們為你這段訪談下標題為『讚美多樣性(in praise of diversity)』,你同意嗎?」「當然同意!」戴森不假思索回答:「那正是我的人生準則。」

這是一部荷蘭電視紀錄片的開場白,記者訪問當時已屆70歲的戴森,生動簡潔地勾勒出他的信念。高齡的戴森不僅是科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也是少數見證美國戰後物理學發展的耆老。隨著戴森今年辭世,大眾又重新追憶起這個早已凋零的物理學黃金世代。

戴森的興趣廣泛,研究題材遍及純數學、核物理與核子工程、太空科技及天文學等各種領域,即便他在普林斯頓的上司歐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認為這些都不是物理學上主流的課題,他仍桀驁不馴地做自己喜歡的研究。他也熱衷於撰寫通俗著作,不是單純介紹知識的科普,而是批評科技發展、人類社會與前途的深度省思。他更樂於挑戰同僚的意見,即使是一般習慣的「常識」。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形容:「當大家像湖面結冰般逐漸形成共識,戴森一定是那個去鑿冰的人。」


然而戴森私下為人卻極為謙遜低調。正如《自然》(Nature)期刊在訃聞中指出,戴森的長處除了本人自認的「數學計算與寫作」外,還包括他人公認的「溫和沉靜的態度與寬容」。

絕不自外於人間

戴森出生於英格蘭伯克郡,從中學時期就發現自己對數學的興趣與天賦。為了要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趁課餘自修微分方程,廢寢忘食地沉浸在解題的樂趣中。當他解完書中所有微分方程習題後,繼續閱讀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的《相對論的數學理論》(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Relativity)。少年戴森就這樣靠著課外自修,一步步建立堅實的數學基礎。

但戴森對數學的沉迷,卻讓他的父母擔心不已,怕兒子過分的專心致志,會像西方文學裡為了追求知識而走火入魔的浮士德一樣。「我是個人,絕不自外於人間」,戴森的母親引用這句座右銘來告誡他:天地之間除了微分方程,還有許多事情值得關心。幸好在父母諄諄善誘下,戴森除了數學,還涉獵大量文藝作品。從戴森的文章中不難察覺他內斂卻敏感的一面,以及對於文學的喜愛。


二戰時,戴森在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指揮部工作。雖然他不必上前線,但旁觀飛行員同僚不停被派去送死,仍對戴森造成巨大的衝擊,也令他後來的文章中不時反映出悲天憫人的反戰思想。戰爭結束後,戴森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取得學士學位,並於1947年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受業於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貝特(Hans Bathe)。


有趣的是,戴森沒完成研究所學業,終其一生沒有博士學位。……【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