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0年
- 602期-100%中「鼠」(2月號)
文章專區
2020-02-01歷史上的黑死病—從考古微生物學談鼠疫
602 期
Author 作者
潘銘正∕臺灣大學獸醫學系獸醫學士、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微生物學博士,現職臺大獸醫學系兼任教授。
認識鼠疫疾病
鼠疫,是由於感染鼠疫耶氏菌(Yersinia pestis,以下稱鼠疫桿菌,圖一)所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屬於急性、傳播迅速、致死率高且傳染性強的嚴重傳染病。經由囓齒類身上跳蚤的叮咬而傳播給人或其他動物,人屬於偶然宿主與本病在自然界的循環無關。
圖一:經螢光染色的鼠疫桿菌。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 Public Health Image Library (PHIL), Wikimedia)
東方(印度)鼠蚤被認為是傳統的病媒(圖二),人蚤也可能帶菌,2006 年通過實驗也驗證人的體蝨具有扮演傳播媒介的角色,在美國則是松鼠、花栗鼠或草原犬鼠身上的蒙大拿山蚤為傳播媒介。
圖二:印度鼠蚤的胃和前胃被鼠疫桿菌菌塊(箭頭所指黑影)阻塞。(美國疾病管制署)
最常發生的傳播途徑為被帶菌的鼠蚤咬,鼠疫桿菌在鼠蚤體內增殖因為分泌凝集酶使菌形成塊狀物堵塞鼠蚤中腸(胃)和咽喉,當鼠蚤叮咬、吸血時會先嘔吐,進而將將鼠疫桿菌注入人體造成第一型鼠疫稱為腺鼠疫。腺鼠疫主要侵襲淋巴腺,常導致發燒,鼠疫桿菌通過局部淋巴腺時使淋巴腺腫大,中醫稱為「橫玄(圖三)」。
圖三:感染鼠疫男童左腋窩淋巴腺腫大(箭頭),中醫稱為「橫玄」。(美國疾病管制署)
另外,亦可藉由直接吸入患者散播含有鼠疫桿菌的霧狀氣懸膠,而感染第二型原發性肺鼠疫(可人傳人)。肺鼠疫也可由腺鼠疫蔓延至肺而造成(繼發性),肺鼠疫病患痰中常含大量鼠疫桿菌,具傳染性。其病程發展快速,並具高致死率。
而臨床表徵上有寒顫、發燒、頭痛、肌肉痛、頭昏眼花、咳嗽、胸痛、咳血和呼吸困難等,肺部病變輕重程度不一,病患死前由於呼吸困難而致缺氧常全身發紺,皮膚呈現黑紫色因此得名「黑死病(black death)」。不過這種說法有人認為是拉丁文翻譯不當而來,拉丁文原文atra mors : atra 是恐怖、邪惡、陰險(black) 的意思,mors 是死亡(death)的意思,是描述此病之可怕,而不是形容病患死前全身皮膚樣態。
第三型鼠疫稱為原發性敗血性鼠疫,病程進展亦快速,淋巴腺沒有腫大,有寒顫、發燒、嚴重頭痛、噁心、嘔吐和膽妄等症狀,也可能造成血管內凝血、出血、休克或器官衰竭等,嚴重時會在48 小時內死亡。但是很少經由直接接觸病患(皮膚、黏膜傷口等)而感染。
鼠疫的歷史
兩種重要的鼠疫保菌動物為玄鼠,又名屋頂鼠(Rattus rattus)與溝鼠 (Rattus norvegicus),其他嚙齒類動物包括黃鼠、旱獺、沙鼠、田鼠、小鼠、鼩鼱、絨鼠、倉鼠及姬鼠。人類鼠疫的流行通常為鼠類大量死亡後,造成鼠蚤離開鼠體到處尋找其他宿主所引起。……【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