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文章列表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2020.12.01
你知道嗎?不愛「吃苦」可能是你的生存本能?
作者 / 陳瑋駿/清華大學化學系碩士,中興大學化學系學士。現...
612期
由於植物並沒有雙腳,無法在面臨危險的時候逃跑,因此他們發展出了一項特殊的自衛手段──靠自身分泌出的一些特殊化學物質,作為天然的殺蟲劑或抗菌劑,甚至還可以告訴掠食者「我很難吃,不要吃我!」,例如馬鈴薯中的龍...
苯甲地那銨
演化
生物鹼
化學物質
橘皮油
黃酮類化合物
馬鈴薯
龍葵鹼
化學結構
2020.11.01
消失的基因─細菌和昆蟲的共同演化關係
作者 / 韓喬融/臺灣大學昆蟲系碩一,從昆蟲和微生物的角度看...
611期
共生菌在昆蟲體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某些昆蟲若缺少共生菌則無法正常生長。由於昆蟲體內相較於外界環境來說較為穩定、安全且單調,細菌間的水平基因轉移機會下降,再加上共生菌DNA在複製過程中的基因隨機突變、基因...
基因
共生菌
細菌
演化
共生現象
沃爾巴克氏體
2020.09.10
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研究
作者 / 撰文|陳志揚。
465期
想瞭解人類如何感知世界、思考以及轉化為行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研究其他靈長類動物,因為牠們在演化上與人類最為接近。在國外,靈長類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尤其是神經科學領域,從基本的感覺、運動乃至於認知、語言與疾病...
靈長類動物
神經科學
瞳孔
上丘
演化
獼猴
狨猴
腦波
2020.06.29
達爾文你來─用演化觀點改變癌症治療策略
作者 / 李岳倫∕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粒線體暨腫...
607期
150 年前,由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表的進化論,當中所提及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相信也是現代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而自1990 年代開始,科學家將癌症的發生視為一種演化(evolution)的結果,並提出...
癌症
演化
癌症治療
2020.05.01
自然選擇不是演化的唯一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5期
物種的演化過程除了自然選擇之外,其實另有其它機制,例如人工選擇、性徵選擇、基因流動與遺傳漂變。自然選擇可以讓物種某個基因普及化,並延續到後代;同理,人工選擇及性徵選擇也能達到相同效果。至於基因流動與遺傳漂...
自然選擇
演化
基因
對偶基因
等位基因
中性理論
人工選擇
2020.02.01
演化不只是一種淘汰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2期
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是以外在環境作用在生物身上作為篩選標準的力量,這股力量統稱為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或演化壓力 (evolutionary pressure),然而,物種間持續的互動其實...
演化
軍備競賽
抗生素
選擇壓力
物種
2020.02.01
哪裡是人類的起源? 眾說紛紜的單地、多地論
作者 /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 德...
602期
人類如何起源?目前較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人類最初在非洲誕生,數萬年前離開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漸漸演化為現在的族群。
人類起源
演化
智人
單地起源
多地起源
遺傳
2020.01.01
沒什麼用途,藏起來也好? 不見得所有生命現象都是適...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微免...
601期
達爾文隨小獵犬號(HMS Beagle)抵達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 Archipelago),島上的鬣蜥、陸龜和芬雀跟南美洲大陸(其實都是來自南美洲大陸)有一定的相似度,這讓達爾文明白:雖然物種來自共同的祖先,但會因應環境...
生命
演化
基因
偽基因
性狀
2019.09.01
基因之上,演化之下從生物觀點雜談兩性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97期
1970 年代,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將對學術知識的渴求,轉化成自身熟悉的文體撰寫。在一顆顆緊密排列的鑄字背後,轉印成 一本本的《科學月刊》, 記錄著當年珍稀的新知。 50 年後的今日,印刷技術不再是制式的活版印刷,...
演化
兩性
2018.12.01
2018諾貝爾化學獎—化學中的演化與革命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88期
今(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實很「生物」。諾貝爾委員會(Nobel Committee)宣布將獎項中的1∕2授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教授,另1∕2則由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史密斯(George P. Smith) 教授與...
諾貝爾化學獎
演化
2018.08.01
如何逃出「目的論」 這個漩渦看演化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免所畢,學術研究領域從細胞生化到...
584期
有人指摘「某個物種『演化出某項本領』」,這種話似乎已違反了演化 沒有目的性的精神,筆者也曾在瀏覽網路時見網友評論道:「連專攻生 物的研究生、教授都說出『某某生物為了怎麼樣而演化出甚麼樣的結構』 這類不恰當的...
目的論
演化
2018.05.01
演化不等於進步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和陽明微免,曾任職於UCLA 微...
581期
人們誤以為演化會使物種越趨進步,然而這種觀念上的謬誤可能導因於不清楚演化的機制,同時也端看每一個人對進步的定義為何。
演化
物種
2018.02.01
解構自然,論證選擇—— 演化是否隨機發生?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學碩士)、陽明微免 所(...
578期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這 個演化的機制可拆成3個步驟 來進行——複製(replication)、 變 異(variation)與選擇 (selection),想知道演化是否 隨機的話,就等於要問 3 個問題:「複製是否隨機?」、「變 異...
演化
變異
物種
2018.01.01
掠食者獨特的面孔具相對應的行為特徵
作者 / 編輯部
577期
許多哺乳類掠食者都擁有獨特的面孔、 或在胸口有特殊的圖樣,如眼鏡熊 (spectacled bear)眼睛周圍滾出的大一 塊黑色圓圈、或是非洲果子狸(african civet)脖子上那條明暗交錯的「項鍊」。
掠食者
演化
面孔
行為
2017.12.01
愛丁堡研究團隊發現當氧氣量低時 會促使海洋生物演化
作者 / 編輯部
432期
動物需要在有氧的區域才能存活,海中的生物也是如此。而近期,由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一項最研究發現,在遠古時期缺乏氧氣的海洋中能幫助海中生物的演化。
氧氣
海洋生物
演化
2017.12.01
傷口癒合速度 白天晚上大不同
作者 / 編輯部
576期
生物除了大腦可控制其生理時鐘外,各器官也有自己的生理時鐘。由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學家奧尼爾(John O'Neill)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究具有獨立生理時鐘的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傷口癒合...
傷口
癒合速度
演化
2017.12.01
壓力與差異的成就——自然選擇三步曲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學碩士)、陽明微免所(博...
576期
很多人以為「演化是隨機的」, 要解除這個謬誤,就得先剖析達爾文演化論的機制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我們說的「隨機」,就像擲骰子、轉 輪盤、買樂透一樣,毫不確定、無法預測。還好,「演化是隨機的」這...
演化
基因
樺尺蛾
2017.09.01
人類和猴子的前世今生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所博士,曾任職...
573期
解開「人是從猴子演變出來的」這個謬誤的同時,也來剖析達爾文演化論裡的演化樹觀念和共同祖先理論。
人類
猴子
演化
2017.05.01
人類不是從猴子演化出來的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所博士,曾任職...
569期
很多人都說「人是從猴子演變出來的」,但這的確是天下第一謬誤。但在解謬之前,讓我們先糾出到底是誰在造謠。
人類
猴子
演化
2016.11.01
當鱈魚祖先搞丟了免疫系統中的MHC Class II 蛋白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本刊副總編輯...
563期
相較於大多數生命科學領域中研究啟蒙皆由原始物種的探索開始,免疫學明顯地是個特例。基本上,免疫學發展歸因於英國醫生金納(Edward Jenner)那個不明就裡且近乎大膽的牛痘接種嘗試,無意間開啟了人類19世紀初在生物醫...
鱈魚
免疫系統
演化
魚類基因
2016.11.01
街燈會驅使飛蛾演化嗎?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 ...
563期
人類的光害讓那些在夜間出沒的飛蛾錯亂地撞上光源,那麼飛蛾有沒有能力反制呢?
飛蛾
光害
演化
昆蟲
2016.11.01
科學家如何發現珍稀物種?
作者 /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東華大學合聘副...
563期
目前全球所有魚類種類大約有 31000種左右,每年被科學家發現的新物種不計其數,而真正被描述以及命名的約有300~500種左右。自從200多年前,林奈創立了二名法之後,許多科學家便致力於找尋新的物種,並且探討它們的演化歷...
魚類
演化
物種
2016.08.01
生命之樹3.0—最新版地球生物譜系圖
作者 /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熱愛細菌的細菌...
560期
人類一直想弄清楚這個星球上到底還有哪些生物存在。從史前洞穴壁畫的作者想弄清楚附近有什麼樣的動物,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忍著暈船的痛苦繞了地球大半圈,帶回來好多新的、從沒見過的生物記錄和標本。
微生物
次世代定序技術
暗物質
基因
演化
單細胞基因體分析
2016.08.01
主宰斑馬魚血管生成關鍵
作者 / 編輯部
560期
20多年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cloche的斑馬魚突變體,這種突變體無法生成血管與血球細胞,然而科學家卻一直找不到其控制基因。在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成功發現此基因在第13號染色體最末端。
斑馬魚血管
基因編輯技術
cloche基因
演化
2016.03.01
模仿或被模仿,昆蟲善變保護誰?
作者 / 楊正澤。陳佩琪。廖俊傑。
555期
動物生存的優勢之一就是會運動,但是能運動之外,還需更巧妙的能力來增加生存機會。保護色就是一種高明的偽裝術,動物藉由身上的顏色或花紋與背景融合或凸顯,進而誤導視覺;而去模擬其他個體形態(擬態)的模仿技術更是...
昆蟲
保護色
視覺
天擇
演化
植物
警戒色
大黑星龜金花蟲
選汰壓力
2016.01.01
我的風采,妳的青睞—性擇的演化
作者 / 程樹德/臺大理學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任教於陽明大...
553期
搭乘捷運,除了節能減碳又省錢,另有一樁小好處,即偶而能欣賞美女,但既然已經是資深青年了,怕被罵為老不修,就只能很有技巧地,眼睛如雷達般地,來回掃描觀察,絕不盯著人看,但也常為某些捷客究竟是男是女而頗感困惑...
生物
演化
性擇
2015.09.01
崖燕為躲過車禍的演化
作者 / 許家偉/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曾...
549期
每年在美國有8千萬隻雀鳥被車輛撞死,在歐洲各國每年也有35萬至2000萬不等的雀鳥命喪車禍。
崖燕
演化
翅膀
雀鳥
2015.04.01
發現古代大海怪
作者 / 編輯部
544期
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約5億年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一種體長2公尺,頭部為頭盔狀的海洋生物;這同時也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節肢動物之一,其結果發表於Nature。
海洋生物
節肢動物
奇蝦科
大海怪
化石
演化
2015.04.01
企鵝嚐鮮 不識滋味?!
作者 / 編輯部
544期
吃東西如果食不知味,應該會讓人失去食慾;然而根據《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最新研究,科學家竟發現,以鮮魚為主食的企鵝,早在2千萬年前,就已經失去酸、甜、苦、鹹、鮮五種味覺當中的三種味覺,只能嚐出酸...
企鵝
味覺基因
演化
生態學
演化生物學
2015.03.01
蟋蟀好聲音
作者 / 許家偉/輔仁大學生物系碩士、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曾...
543期
2003年,夏威夷島上變得安靜許多,因為愛唱歌的公蟋蟀「封麥」了。難道是因為唱到「燒聲」?不唱歌的公蟋蟀魅力全失,這下該如何吸引母蟋蟀的注意?那就要從1991年說起了……
蟋蟀
趨同演化
基因
演化
等位基因
1
2
»
頁次:
1
2
資料總數:31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