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目錄
精選文章與其他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2019.11.29
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於生理學的研究成就
作者 / 潘震澤/臺大動物系學、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系...
600期
今(2019)年是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逝世50周年,本 文是應何邦立醫師之邀,為其編纂林可勝紀念文集所作。 關於林可勝的一生,近年來已有過多人為之作傳,其中大多著重於林於抗戰期間的工作;本文僅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談...
生理學之父
中國
林可勝
胃分泌
2019.11.01
研究之前、人生之後-PCR、穆利斯與分子生物學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9期
若談到分子考古、親子鑑定、犯罪取證和基因定序等研究背後所使用的技術,便不可不提到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它的出現不僅加速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發展,更成為廣泛被應用的...
聚合酶連鎖反應
分子生物學
2019.11.01
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皮蛋其實不可怕而且很科學
作者 / 吳尹文/選擇皮蛋,起初只是貪圖製作簡單,但經過一次...
599期
皮蛋(pidan或preserved egg),又稱松花蛋、百年蛋(hundred-year egg)及千年蛋(thousand-year egg),早期更有「變蛋」之稱。到底皮蛋是誰發明的?蛋殼內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怎麼變出透明茶黑色伴隨尿騷味的?皮蛋有...
皮蛋
2019.11.01
進入遠古世界的公民古生物學家─詹姆士.哥德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599期
古生物學的研究範疇無遠弗屆,只憑藉現有專業學者的研究顯得勢單力薄,因此有一群默默在背後支持的公民,他們雖未受過專業訓練,但藉由各自的努力為古生物做出奉獻。哥德(James L. Goedert)便是這些素人研究者的其中之...
公民古生物學家
詹姆士.哥德
2019.09.01
動物的地震第六感
作者 / 郭家銘、謝育哲/愛清潔、有禮貌,本刊編輯。
597期
地震,只消幾秒的時間,就能不遠千里地穿越幾個國家或大陸,甚至衍生出海嘯等周邊災害。人類不斷在防災科技上做出改良,以探測地震來臨前的蛛絲馬跡,然而,有些動物似乎就內建這樣的能力,其所表現出來的怪異行為,也常...
動物
地震
2019.09.01
腸道與腦的直達車
作者 / 楊世斌/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駱宛...
597期
若要讀者試著描述一塊巧克力蛋糕,大概在沉吟之際,會立刻在腦海中先浮現出一塊咖啡色(視覺)、苦中帶甜(味覺)及具有獨特巧克力香氣(嗅覺)的物體。人們總不自覺地將五體感覺,並以描述自身經驗;而這正是因為人類的...
腸道
大腦
2019.09.01
馴化陸生哺乳類動物
作者 / 郭金泉/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東京大學水產...
597期
考古學者在冰河時期人類遺址中發現狗的骨骼,顯示犬類和人類密切的社會關係,據此推測犬類可能是首批被人類馴化的物種。在約1萬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馴養牛、綿羊、山羊、豬和馬等家畜,這些動物與人類的經濟...
馴化
哺乳類
2019.09.01
基因之上,演化之下從生物觀點雜談兩性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597期
1970 年代,在美國的臺灣留學生,將對學術知識的渴求,轉化成自身熟悉的文體撰寫。在一顆顆緊密排列的鑄字背後,轉印成 一本本的《科學月刊》, 記錄著當年珍稀的新知。 50 年後的今日,印刷技術不再是制式的活版印刷,...
演化
兩性
2019.08.01
醣類合成的魔術師—Auto-CHO系統
作者 / 許聞廉/中研院資訊所的特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生物資...
596期
廣布在生物體的醣分子,在生物體上扮演著多重角色。不過,也因如此,其複雜性增加科學家在研究上的困難。所以,透過Auto-CHO系統,將能幫助學術界共同探究醣分子的合成方式以加速對醣分子的研究進展。
Auto-CHO
醣類
2019.08.01
藥物開發的世外桃源—海洋天然化合物靈感解密
作者 / 宋秉鈞/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劃研究組研究員。
596期
人類自古便懂的將植物拿來作醫療用途,使用藥用植物的歷史可說相當久遠。就在半個世紀前,科學家開啟藥物的大航海時代,海洋生物獨特的抗菌與防禦機制使海洋製藥成為可能。然而,尋找新興化合物的過程如何有效率又不對海...
海洋天然化合物
天然藥物
2019.07.01
水生動物可以馴化嗎?魚類的馴化歷程與方法
作者 / 郭金泉/臺灣海洋學院水產養殖系、東京大學水產學科修...
595期
相較於哺乳類動物的馴化,魚類馴化的歷程較短,水產養殖甚至是上世紀末才開始發展的新興產業。對於魚類馴化的過程及方法,其馴化分級、與環境的關聯及水產養殖方法都是重要的過程。本文將以魚類馴化為主軸,抽絲剝繭,帶...
水生動物
馴化
2019.06.02
公雞啼叫是否會減損自身聽力?
作者 / 曾柏諺/喜歡生物反差萌的碩班 菜鳥,當兵休假都在看...
594期
公雞報曉,是一項長久以來人們已知的物種生理特性。而在公雞拉長脖子「引吭高歌」的同時,耳朵的特殊構造與保護機制能讓牠免於被 自身所發出的啼叫聲干擾或影響其聽力。
雞啼
雞的聽力
耳朵構造
2019.05.01
我不是老鼠啦! 從牙齒看錢鼠
作者 / 蕭裕源/臺大牙醫專業學院榮譽教 授,臺大醫院牙科兼...
593期
錢鼠的身體有麝香腺,因此擁有特殊體味,,又因視力退化,需藉由叫聲以助行進,有如蝙蝠藉回音辨物一般,還要加上敏銳的觸鬚幫忙,在牆角或地洞裡穿梭。其幼鼠的視力更差,常被目擊第一隻幼鼠含住母鼠的尾巴,後面的幼鼠...
錢鼠
牙齒
2019.04.01
物種的漫漫智慧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2期
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荷蘭動物行為學家廷貝亨(Nikolaas Tinbergen)曾表示,在探究動物行為 時有4項主要課題,分別是因果、成 長、機制與演化;也就是引起此行為 的原因、行為在成長中的變化、如何 影響...
物種
動物行為
2019.04.01
半世紀前後的 基因未解之謎
作者 / 周成功/陽明大學退休教授。
592期
1970年4月,當筆者打開剛收到的《科學月刊》( 圖一) 時,一個有點陌生卻又有些熟悉的標題立刻吸引我的目光,是蔡嘉寅教授所撰寫的〈基因是幹什麼的?〉。當時,筆者是中原化學系大三的學生,大一、大二唸書唸得索然無...
基因
2019.02.01
科學喵喵 不馴常的貓
作者 / 李依庭/集敏感和孤寂於一身,執著日常中的字字珠璣,...
590期
「喵~」,在天還未亮的冬日清晨,走在無人的街道上,待想快速穿越天橋, 到達馬路另一頭的河濱公園慢跑時, 被橋下一聲突如其來貓叫聲所吸引。 走近一看,是隻黃色虎斑貓,蜷在角落正瑟瑟發抖,透漏著飢寒交迫的眼神。忘...
貓
貓馴化
體型
2018.11.01
科學乾了喇 如果身體是座釀酒廠
作者 / 郭家銘/從故事裡追蹤科學的印記,並且理性飲酒,本刊...
587期
當黃湯下肚後,會經過食道輾轉到達其他臟器。絕大多數的酒精透過小腸腸壁進入血流,若飲酒的速度大於身體代謝酒精的速度,則血液內的酒精濃度會快速上升,並快速帶往全身各處並被組織吸收。
酒精濃度
2018.11.01
找尋細胞中的遺珠─ 遺失蛋白質
作者 / 黃斌/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 主任、幹...
587期
從人類於1953 年確認去氧核醣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的雙股螺旋結構後約莫50 年,就屬 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最具劃時代意義。
蛋白質
細胞
2018.08.01
如何逃出「目的論」 這個漩渦看演化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免所畢,學術研究領域從細胞生化到...
584期
有人指摘「某個物種『演化出某項本領』」,這種話似乎已違反了演化 沒有目的性的精神,筆者也曾在瀏覽網路時見網友評論道:「連專攻生 物的研究生、教授都說出『某某生物為了怎麼樣而演化出甚麼樣的結構』 這類不恰當的...
目的論
演化
2018.07.01
演化沒有設計標準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 ...
583期
很多人對於生物演化機制的誤解,除了誤以為演化是隨機的、是一種進步之外,亦以為演化的過程是有設計方針或者是有目標方向的。
生物
演化機制
2018.05.01
鳥類與土壤的小故事
作者 /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
581期
土壤作為萬物重要的生長源頭,對於鳥類也是同樣重要的。鳥類沒有牙齒,但 卻具有相當於牙齒功能的特殊構造──「砂囊」,這個由強健肌肉所組成的胃囊, 也被稱為「筋胃」。
鳥類
土壤
2018.05.01
演化不等於進步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和陽明微免,曾任職於UCLA 微...
581期
人們誤以為演化會使物種越趨進步,然而這種觀念上的謬誤可能導因於不清楚演化的機制,同時也端看每一個人對進步的定義為何。
演化
物種
2018.04.01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基因定序對臺灣精準醫療進展的...
作者 / 沈志陽/中央研究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中央研...
580期
一般而言,人體內每個細胞都含有 23 對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均由無數個稱為鹼基的化學分子依序串連而成,鹼基對則形成核酸DNA、RNA 單體以 及編碼遺傳信息的化學結構,它們雖然數以億計(3×109), 但單位結構上卻只有4種...
基因定序
醫療
2018.03.01
科學花系列 聖母瑪利亞的意外祝福──微光精靈迷迭香
作者 / 郭家銘/可以跟青蛙一起出去找蝴蝶玩的,本刊編輯。
579期
傳聞,迷迭香的花原為白色,直到聖母瑪利亞(Virgin Mary) 帶著耶穌逃往埃及的途中,將洗好的披肩掛在上頭,才使它開起了淡藍色的花朵……。
迷迭香
聖母瑪利亞
2018.02.01
解構自然,論證選擇—— 演化是否隨機發生?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學碩士)、陽明微免 所(...
578期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這 個演化的機制可拆成3個步驟 來進行——複製(replication)、 變 異(variation)與選擇 (selection),想知道演化是否 隨機的話,就等於要問 3 個問題:「複製是否隨機?」、「變 異...
演化
變異
物種
2018.02.01
阿茲海默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 / 陳佩燁/中央研究院生 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578期
1901年,51歲的迪特(Auguste Deter)進入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醫生的診間,當醫生問她的名字,她回答:「奧古斯特」,醫生問她的姓,她還是回答:「奧古斯特」,當醫生問她先生的名字時,迪特太太遲疑了一陣,然...
阿茲海默症
Aβ胜肽
2017.12.01
壓力與差異的成就——自然選擇三步曲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學碩士)、陽明微免所(博...
576期
很多人以為「演化是隨機的」, 要解除這個謬誤,就得先剖析達爾文演化論的機制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我們說的「隨機」,就像擲骰子、轉 輪盤、買樂透一樣,毫不確定、無法預測。還好,「演化是隨機的」這...
演化
基因
樺尺蛾
2015.12.01
物種基因剔除技術爆炸性的新突破─ CRISPR/Cas9技術淺...
作者 / 林翰佐 銘傳大學 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552期
物種基因剔除技術是生命科學研究上的一種終極手段,用來了解特定基因在生命發展過程當中扮演的角色。就如你對別人的好,往往都是你不在身邊時,別人才有清楚的感受一樣,透過抑制特定基因表現的手段,我們可以藉由觀察胚...
CRISPR/Cas9
基因編輯
1
頁次:
1
資料總數:28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