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購買科月
訂閱科月
投稿須知
各期目錄
進階搜尋
訂閱電子報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目錄
精選文章與其他
數學
物理
生物
化學
地球科學
科技
科學教育
科學史
書摘書評
專訪
採訪
2021.01.07
準備好了嗎?基因怪獸即將攻佔你的生活!
作者 / 編輯部
由 電獺團隊 與 臺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陳俊宏 跨界合作,一款結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與病毒學」的臺灣原創策略卡牌手遊《基因怪獸:細胞攻佔 - GenoMon: World War V inside the cell》,即將在 2021 年 1 月 7 日...
Genomon
基因怪獸
電獺
細胞分子生物學
募資
2020.12.31
讓免疫系統再次偉大!mRNA疫苗會是COVID-19的救世主嗎...
作者 / 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人...
613期
mRNA疫苗是一種新型態的傳染病預防疫苗,有別於一般傳統疫苗的做法,mRNA疫苗會把一段人工設計好,且可轉譯出病毒蛋白質片段的mRNA載體,包裹於特殊設計的奈米載體中,再將其送入人體細胞內。奈米載體會在細胞中釋出該...
免疫系統
生物
mRNA
疫苗
COVID-19
mRNA疫苗
2020.12.01
「看見」腦神經:下一個世代的神經網路地圖
作者 / 陳亭瑋/臺灣師範大學畢,主修生命科學。經歷專案與編...
612期
在解密了果蠅全腦神經網路地圖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江安世,準備將腦科學的研究帶往全新的疆土──人腦。若想充分了解人類的大腦,除了顯微影像的技術發展之外,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從模式生物,往更複雜的物種延伸,才能...
腦科學
神經網絡
記憶
人類大腦
果蠅
生命科學
神經元
共軛焦顯微鏡
跨領域
2020.10.05
【快訊】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者 / 編輯部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美國病毒學家阿爾特(Harvey J. Alter)、英國生物化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及美國病毒學家萊斯(Charles M. Rice),以表揚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醫獎
C型肝炎
2020.10.01
從古希臘到達爾文時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
作者 / 許家偉/在香港出生成長,在臺灣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
610期
被譽為「演化生物學之父」的達爾文,他所提出的演化論普遍被世人所接受。但事實上,物種演化的相關觀念並非由達爾文首先提出,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學者提出物種演進的想法,地理大發現後,更有許多生物演化的想法被當代科...
演化論
達爾文
演化生物學
自然之梯
生物
2020.08.01
生命的演化不同於生命的起源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所博士,曾任職...
608期
演化論常被誤認為可用來解釋生命起源,但演化其實指的是生命的演變方式。演化雖無法給出生命來源的終極解答,人們卻能藉由演化,勾勒出生命的改變過程。
生命
演化論
有機物質
原始細胞
電化學梯度
2020.08.01
血管中的「鐮刀」:紅血球異常的遺傳疾病
作者 /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
608期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是單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疾病,因為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錯誤,使得紅血球由圓盤狀變成鐮刀型,進而阻塞血管造成患者出現貧血、疼痛等病徵,容易早夭。目前的治療方法包括骨髓移植、基因療法與阻止血紅蛋白...
紅血球
血友病
基因療法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
器官
2020.06.29
誰說酶有你的事?關於酶的科學小故事
作者 / 范博勛/於臺灣大學取得化學學士,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
607期
食物吃下肚後是如何被代謝的呢?在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酶的真面目也逐漸明朗,世人也更加理解這個催化劑的作用原理及各種特性。不過關於酶的研究,時至今日還有許多細節仍須釐清,需藉由現代的科技輔助,更多與酶有關...
酶學
酵母菌
二氧化碳
凝乳酶
起司
消化
胃液
2020.06.29
後COVID-19時代回顧新型流行病發生之時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7期
這個世界,有時日升日落運作如常,然而有時卻瞬息萬變,滄海桑田。回想在年初之際,大家恐怕難以料想,這個世界即將面臨重大的巨變。
2019冠狀病毒
流行病學
流行性疾病
霍亂
天花
免疫學
去氧核醣核酸
鹼基對
2020.06.01
農作物與微生物間的「微」戰爭
作者 / 韓喬融/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四年級,熱愛微生物和大...
606期
農作物是人類賴以為生的食物。歷史上曾有多次農作物生病歉收,導致饑荒,因此,農作物病蟲害的控管是關鍵,而微生物(microbes)是其中的一環。透過了解農作物的生理與病原性,進一步因應各種植物病害,達到病害的預防和...
糧食
疫病菌
饑荒
微生物
內共生菌
植物病害
植物生理障礙
病原微生物
2020.05.01
忽有龐然大物擱淺臺灣海岸─談鯨魚龐大體型的演化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605期
今(2020)年初,臺灣東部長濱的海岸出現了一頭擱淺的藍鯨,一時引起許多研究團隊及大眾的關注。看到鯨魚巨大的體型,驚嘆之餘,許多人也會納悶,到底鯨魚的身軀可以生長到什麼程度。根據最新的研究指出,鯨魚的體型與生...
擱淺鯨魚
擱淺藍鯨
藍鯨
鬚鯨
鯨魚演化
鯨魚體型
2020.05.01
一窺巨大生物之謎─來自東海岸的擱淺藍鯨
作者 / 黃向文。柯勇全。
605期
今(2020)年初,在臺東海岸擱淺的藍鯨引發大眾對於鯨魚的好奇。這是首次有巨型鯨魚擱淺於臺灣的海岸,研究人員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鯨魚帶回研究機構。藉由解剖及DNA 分析,證實這是一隻藍鯨。另外,透過電腦斷層攝影,...
藍鯨
鯨魚
海洋保育
條茗荷
DNA
2020.05.01
臺灣鯨豚身上的藤壺
作者 / 圖.文/李坤瑄、姚秋如
605期
藤壺指是一群包含節肢動物門顎足綱及鞘甲亞綱之下的蔓足下綱的動物,常見寄生於海洋生物及船底等處。其中無柄目的通稱為「某某藤壺」,而有柄目的則通稱為 「某某茗荷」。而今(2020)年初於臺東長濱海岸邊擱淺藍鯨身上...
柯氏喙鯨
耳條茗荷
藍鯨
藤壺
喙鯨牙齒
2020.05.01
精準醫療再進化—阿凡達鼠與人類腫瘤銀行
作者 / 張景淞/願將知識的可愛善美,結緣世人。
605期
在許多武打電影中,常會運用替身來進行高難度動作分鏡拍攝。在科幻電影《阿凡達》(Avatar)中,主角會使用意識控制替身「阿凡達」,在環境特殊的行星上執行任務。
醫療
癌症檢體
阿凡達鼠
腫瘤
亞型
藥物療法
免疫系統
2020.05.01
自然選擇不是演化的唯一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5期
物種的演化過程除了自然選擇之外,其實另有其它機制,例如人工選擇、性徵選擇、基因流動與遺傳漂變。自然選擇可以讓物種某個基因普及化,並延續到後代;同理,人工選擇及性徵選擇也能達到相同效果。至於基因流動與遺傳漂...
自然選擇
演化
基因
對偶基因
等位基因
中性理論
人工選擇
2020.04.01
為動物打造宜居的家?從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再造看「展場...
作者 / 走近動物園/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育生物學碩士生...
604期
於1936年創立的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現存最老的動物園。 2017年為了打造友善動物的棲地式動物園、執行「新竹動物園再生計 畫」而休園,並於去(2019)年12月28日重新開園。重建後的動物園少了籠子,對待動物更為友...
動物
友善動物
動物園
馬來熊
2020.02.03
2019年科學大事件
作者 / 趙軒翎/是生科人也是新聞人,因緣際會踏入科學傳播領...
602期
在跨年煙火中送走了2019 年,迎來了嶄新的2020 年;也在鞭炮聲中向農曆豬年說再見,由鼠年開始新的一輪。時間如流水一去不返,科學、科技卻在前人積累中不斷寫下新頁。在2019 年6 月號的《科學月刊》,倪簡白老師以〈...
科學新聞
2019科學新聞
2019新聞
黑洞
探月
太陽探索
福衛七號
CRISPR
丹尼索瓦人
量子霸權
防疫
亞馬遜森林大火
2020.02.01
讓專業的來 動物系總編輯教你如何捉老鼠
作者 /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602期
今(2020)年歲次子鼠,雖然吉祥話裡都說鼠來寶,但筆者想應該很少人能忍受在家與鼠共眠。萬一,在讀者家裡不幸住著這些「神奇寶貝」,要如何有效率地把牠們一一捕獲呢?
老鼠
行為模式
驅鼠器
2020.02.01
演化不只是一種淘汰機制
作者 / 許家偉/生物系和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畢,學術研究領...
602期
演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是以外在環境作用在生物身上作為篩選標準的力量,這股力量統稱為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或演化壓力 (evolutionary pressure),然而,物種間持續的互動其實...
演化
軍備競賽
抗生素
選擇壓力
物種
2020.02.01
金魚腦也學得會? 斑馬魚比你想的還聰明!
作者 / 陳冠言/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生,來自基隆的大海、...
602期
俗話說:「魚只有七秒鐘記憶。」日常生活中,人們總習慣在記不起東西時,自嘲或嘲笑別人是個「金魚腦」,表示記憶能力之差勁。然而,魚兒的小腦袋瓜,真的是如此地沒用嗎?
金魚腦
記憶
顏色辨識
2020.01.01
沒什麼用途,藏起來也好? 不見得所有生命現象都是適...
作者 /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陽明微免所,曾任職UCLA微免...
601期
達爾文隨小獵犬號(HMS Beagle)抵達加拉巴哥群島 (Galápagos Archipelago),島上的鬣蜥、陸龜和芬雀跟南美洲大陸(其實都是來自南美洲大陸)有一定的相似度,這讓達爾文明白:雖然物種來自共同的祖先,但會因應環境...
生命
演化
基因
偽基因
性狀
2020.01.01
潛藏內太空的微觀世界海洋病毒
作者 /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
601期
病毒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海洋中的病毒更是不計其數。 作為生態的重要一環,病毒也是維持海洋環境與生態不可或缺的要角。近年來經由DNA序列的研究,也讓科學家及全世界發現以往從未注意到的各種海洋病毒。
海洋
病毒
海洋病毒
生態
水產業
微生物
白點症病毒
2020.01.01
50年之後─染色體又知多少?
作者 /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分子病毒...
601期
生物學家在50 年前就清楚知道染色體的基本建材主要是DNA 和組蛋白,也含有非常少量的RNA、酸性蛋白及鈣、鎂、鐵等元素,但對 DNA 與組蛋白複合體細節結構仍不清楚。
染色體
染色質基本結構假說
生物學
癌細胞
核型
2019.11.29
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於生理學的研究成就
作者 / 潘震澤/臺大動物系學、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系...
600期
今(2019)年是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逝世50周年,本 文是應何邦立醫師之邀,為其編纂林可勝紀念文集所作。 關於林可勝的一生,近年來已有過多人為之作傳,其中大多著重於林於抗戰期間的工作;本文僅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談...
生理學之父
中國
林可勝
胃分泌
2019.11.01
研究之前、人生之後-PCR、穆利斯與分子生物學
作者 / 李依庭/本刊主編。
599期
若談到分子考古、親子鑑定、犯罪取證和基因定序等研究背後所使用的技術,便不可不提到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它的出現不僅加速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發展,更成為廣泛被應用的...
聚合酶連鎖反應
分子生物學
2019.11.01
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皮蛋其實不可怕而且很科學
作者 / 吳尹文/選擇皮蛋,起初只是貪圖製作簡單,但經過一次...
599期
皮蛋(pidan或preserved egg),又稱松花蛋、百年蛋(hundred-year egg)及千年蛋(thousand-year egg),早期更有「變蛋」之稱。到底皮蛋是誰發明的?蛋殼內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怎麼變出透明茶黑色伴隨尿騷味的?皮蛋有...
皮蛋
2019.11.01
進入遠古世界的公民古生物學家─詹姆士.哥德
作者 /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599期
古生物學的研究範疇無遠弗屆,只憑藉現有專業學者的研究顯得勢單力薄,因此有一群默默在背後支持的公民,他們雖未受過專業訓練,但藉由各自的努力為古生物做出奉獻。哥德(James L. Goedert)便是這些素人研究者的其中之...
公民古生物學家
詹姆士.哥德
2019.09.01
動物的地震第六感
作者 / 郭家銘、謝育哲/愛清潔、有禮貌,本刊編輯。
597期
地震,只消幾秒的時間,就能不遠千里地穿越幾個國家或大陸,甚至衍生出海嘯等周邊災害。人類不斷在防災科技上做出改良,以探測地震來臨前的蛛絲馬跡,然而,有些動物似乎就內建這樣的能力,其所表現出來的怪異行為,也常...
動物
地震
2019.09.01
腸道與腦的直達車
作者 / 楊世斌/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駱宛...
597期
若要讀者試著描述一塊巧克力蛋糕,大概在沉吟之際,會立刻在腦海中先浮現出一塊咖啡色(視覺)、苦中帶甜(味覺)及具有獨特巧克力香氣(嗅覺)的物體。人們總不自覺地將五體感覺,並以描述自身經驗;而這正是因為人類的...
腸道
大腦
2019.09.01
馴化陸生哺乳類動物
作者 / 郭金泉/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東京大學水產...
597期
考古學者在冰河時期人類遺址中發現狗的骨骼,顯示犬類和人類密切的社會關係,據此推測犬類可能是首批被人類馴化的物種。在約1萬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馴養牛、綿羊、山羊、豬和馬等家畜,這些動物與人類的經濟...
馴化
哺乳類
1
2
3
4
»
頁次:
1
2
3
4
資料總數:105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