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黑暗與光明
罪的反義語是法律,還是善?這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主人翁與朋友透過遊戲,不斷爭辯、探討罪本質的橋段。雖然最終一鍋煮好的蠶豆結束了對話,問題也沒了答案,不過過程中,主人翁說了句「善是惡的反義語,卻不是罪的反義語」。
「罹患精神病最糟的是,大家都希望你沒病」,這是近期叫好又叫座的反英雄電影《小丑》(Joker)中一句經典對白。故事鉅細靡遺地描述著城市生活中的冷漠、霸凌、壓榨、欺騙、虐待和歧視等惡意,一步步將原先期望能帶給大眾歡樂的主人翁推向人性邊緣,最終成為令人懼怕的瘋狂小丑。
奪下第54屆金鐘獎六項大獎的《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則述說在那聲槍響過後,圍繞事件各方人物的世界變成了什麼樣子?透過一顆顆鏡頭下捕捉到受害者家屬的仇恨、加害者家屬的自責和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安,帶領觀眾走進他們的生活中,理解善惡之間的拉扯與掙扎。最後,透過受害者生前的一句「希望就在雲後面」,期望為這些苦難與糾結劃下句點。
如同本期封面的次標題「我們都正常,我們也都不正常」,生活在這大環境下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心病或某些過不去的坎。只不過,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處在從惡或瘋狂的那一側,內心與行為發展更不是單一層面,而是複雜與多面向交錯而成的結果。如何透過科學,幫助他們的生理或心理,是本期想探討的重點之一。
若在不幸衝破藩籬之後,科學又能如何幫助犯罪現場的偵查,並在案件形塑中找到任何關於加害者的蛛絲馬跡?受害者的創傷記憶,科學又將透過哪些治療方法,幫助他們走出這場不願再回憶起的傷痛?而在善惡兩端的天秤上,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又分別承受著哪些痛苦和傷害的重量?
恐懼導致憤怒、憤怒導致仇恨,仇恨最終會製造磨難。如果你對於近期電視、電影所播放的暗黑議題深感興趣,不妨拾起本期雜誌,透過學術研究的角度,一起來了解科學與惡的距離。
主編 李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