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觀察了嗎?
拿起這期的《科學月刊》,你發現了什麼?
科學方法的第一步——觀察,經由觀察我們發現大自然中的現象。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水煮到攝氏100 度就會冒出蒸氣……,這些現象發生在眼前,等著我們去抽絲剝繭。昆蟲學家法布爾從自己家中的小花園,進入了昆蟲的大世界中。你可以想像法布爾就蹲在花園中的一角,看著一隻糞金龜推著一顆比自己身體大的糞球,一路前進。他入神地觀察,想像自己就是那隻糞金龜,到底怎麼前進?要往哪裡去?(p.38)
當我們藉由觀察提出問題,大自然不會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生物一樣,開口與我們對談。只能靠我們自己動手,做做實驗,嘗試用科學的語言跟自然對話。在時常「翻臉不認人」的氣候下,我們測風、測雨、測氣壓,大量的數據經過整理、分析,我們也可以回答「How’s the weather today?」的生活問題(p.30)。或者,面對近期不斷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媒體上不斷被提出的質譜分析儀,讓我們能夠輕易找出食品中加入的特定物質,尋找食品中的「妖魔鬼怪」(p.68)。
科學有趣之處,在於永遠都還有「未知」和「限度」可以去突破,氣候上的「天有不測風雨」、質譜分析儀雖可分析但非萬能、永遠有例外的生命現象(p.22),都是很好的例子。還有很多有趣的謎,都還沒有科學定論,網路上的熱門影片中,沒有生命的珠鍊竟然可以像噴泉一樣噴出杯外,卻還沒有科學家能真正解釋為什麼(p.18)!
也是因為科學這樣的有意思,讓科學家不斷接力,試圖取得一小部分大自然的密碼。100 年前辭世的法布爾,終其一生為昆蟲代言;90年前,印度物理學家玻色寫給愛因斯坦的一封信,意外敲開量子統計力學的大門(p.73);30 年前,臺灣第一艘專門的海研船「海研一號」誕生,直到今天還在臺灣海域協助科學家探討海洋的奧秘(p.56)……
說了這麼多,《科學月刊》改變了什麼,不該由我們告訴你。發揮你敏銳的觀察力和探究的精神,由你自己來體驗,我們相信你看到的,遠比我們直接揭曉的答案豐富、精彩。(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