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我們如何界定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
這句話出自近期獲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Colorado State Fair)美術競賽第三名的海爾(Jessica Hair)。她的作品Judge, Jury, Executioner輸給了最終獲得首獎的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不過,這個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美術競賽,卻因為第一名的作品是使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創作而引發了一場關於藝術意義的大規模辯論。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創作者艾倫(Jason Allen)在作品描述寫道:「這是透過 Midjourney 創造的數位藝術作品。」Midjourney是一套圖像生成工具,能夠根據使用者輸入的關鍵字創造圖像。不僅可以畫出虛擬人物、物體和位置,還可以模仿視覺風格。使用者可以要求藝術作品看起來像卡通故事書、歷史圖表或照片,且因為能做出的細節與複雜度愈來愈高而成為近期 AI 熱門話題之一。
艾倫也對Midjourney著迷。他透過關鍵字生成數千張圖像,嘗試做出各種場景和效果,並在每次創作後修正關鍵字。但真正引起他興趣的是Midjourney中的太空歌劇(space opera theater)系列,他先選擇一個簡單的影像,隨後花了80小時、超過900次的疊代(iteration)製作出如史詩般的場景,再加入「華麗」和「奢華」等關鍵字以微調整體基調和感覺,讓它最終在596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但有些人對艾倫的說明並不領情,他們指控艾倫透過AI擊敗其他藝術家是一種欺騙的行為。他們認為Midjourney只是在學習數百萬件現有的藝術作品後進行模仿,是一件抄襲的作品,更表示它模糊現實的界限、扼殺了藝術、害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失業。儘管最後並沒有人對此結果提出正式申訴,不過這件事也留給世人一次反思時刻:如何看待數位創作、定義人為藝術的邊界?
如同這期談到的統計科學,在電腦技術、科技日新月異之下,統計也和大數據、演算法、機器學習有了交集,逐漸往AI的研究方向前進。不過,在統計一步步走向AI之前,我們試著帶領讀者從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找出不同以往的統計科學。
副總編輯 李依庭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北太平洋垃圾帶的塑膠由五國家製造/過多的藍光讓果蠅加速衰老
05 摧毀「永久性化學物質」/全球哺乳動物的食物網正在崩毀
封面故事
06 封面引言
08 封面故事一:學統計做什麼?邁向資料科學與大數據分析的統計科學/洪英超
14 封面故事二:運動員的身價怎麼算?體育中的運動統計學/沈緯鈞
20 封面故事三:找出好吃的稻米!如何用統計分析農業試驗與育種的龐大數據?/呂椿棠
26 封面故事四:空氣汙染和COVID-19有關?以生物統計進行流行病學研究/沈緯鈞
32 封面故事五:統計學可以預測價格走向嗎?用過往資料分析、預測未來經濟/許玉雪(Esher Hsu)
思辨之評
38 來自海洋的警訊 阻止熱浪侵襲帶來的珊瑚白化危機/王立雪
顯 影
42 太陽攝影/清華大學天文台(楊順嘉)
專 欄
46 格物致知:結合電磁波以掌握環境訊息的遙測技術/林唐煌
52 生生不息:外來種行道樹有害身體健康?外來樹種對臺灣生態的影響/郭耀綸
58 潛移默化:當黑板樹開了花 為什麼黑板樹開花時會產生難聞的氣味?/王升陽
62 物換星移:「湖」蘆壺裡糊裡糊塗的湖?一窺木衛六泰坦的神祕風景/戴夏飛、趙丰
基因啟示
66 解開生命密碼 找出基因在人體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林承勳
70 改寫生命密碼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雷雅淇
74 掌握生命密碼 如何運用基因編輯創造「共好」的世界?/李依庭
78 書 摘:《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80 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