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編輯室
轉譯的藝術
儘管今年尚未結束,但對於全球而言,無疑是多事之秋的一年。不見停歇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來勢洶洶的猴痘(monkeypox)疫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已超過四個月,生活受到影響的人不計其數。然而,雪上加霜的是上(7)月初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更讓國際社會蒙上一層陰影,二聲槍響,也劃破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安寧。
所幸,在這猶如亂世的時代,科學界仍有一群科學家埋首於研究之中,期望能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今(2022)年5月香港的邵逸夫獎表揚六位在天文、數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研究成果不凡的科學家;6月臺灣頒發的唐獎,則獎勵四位科學家在永續發展和生技醫藥的貢獻。本期也將透過五篇文章,細數這十位科學家對科學界、甚至是世界帶來的影響,並對他們的研究做詳盡的介紹。
那麼,如何將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轉譯成一般社會大眾都願意閱讀且看得懂的文章?在《科學月刊》中,我們嘗試用多一點的卡通圖、流程圖表等元素提升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和興趣。但除了文字與圖表等書面形式,是否還有其他的方式能夠吸引讀者對於科學的好奇,甚至開啟對於科學研究的嚮往?
最近所看的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帶給我很大的震撼。它顛覆我進戲院前對紀錄片的刻板想像,呈現方式超越傳統靜態資料、訪談記錄,運用舞蹈、劇場、動畫、落語等藝術家轉譯文學經典,重新描繪臺灣重量級作家葉石濤波折起伏的一生,展開有別於文學以敘事對話為主的跨界對話。
片中提到,人生橫跨日治與戰後二個世代的葉石濤,在文學的創作道路上也曾遇到阻礙。他必須克服語言的隔閡,捨棄了原本已經習慣的日文寫作方式,改以中文書寫、創作,將內心所想的文字再次轉譯,成為如今我們所讀到的〈葫蘆巷春夢〉、〈獄中記〉、〈西拉雅末裔潘銀花〉等經典作品,更完成第一本以臺灣為主體的文學史專著《臺灣文學史綱》。
我常想何謂好的科學文章?除了在接收艱深的專業知識後,用熟悉易理解的語言詮釋、傳達給讀者外,或許,開發多元的表現形式,更能彰顯一篇科學文章的價值。
副總編輯 李依庭
01 目錄走編
News Focus
04 全新星際視野
05 哺乳動物身上的第一隻蝨子/最新的三種奇異粒子
封面故事
06 封面引言
08 封面故事一:永續發展獎-從經濟跨足永續,勇於突破框架的開放型思想家/羅億庭
12 封面故事二:生技醫藥獎-研發mRNA疫苗技術 帶領全世界對抗COVID-19/李依庭
思辨之評
18 石斑魚銷日「雪卡毒」會是關鍵嗎?/莊健隆
20 面對猴痘,我們應該採取何種心態?/林翰佐
顯 影
22 金天獎
邵逸夫獎
28 數學科學獎:影響計算機科學的離散數學與影響代數幾何的模型論/李國偉
34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擊敗囊狀纖維化的藥物 治療會呼吸的痛/葉翰宜、黃自強
40 天文學獎:恆星有多遙遠?劃時代的太空望遠鏡任務/陳文屏
專 欄
46 數不勝數:建立一個機器學習的預測模型 容易理解又好上手的「決策樹」/陳士杰
52 格物致知:讓拍攝的影像更清晰 濾掉反射光的相機偏光鏡片/洪連輝
58 生生不息:人類基因體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陳乃群
62 潛移默化:在工業、汽車、化學領域一展長才 被俄烏戰爭打出新高價的「鈀」金屬/陳瑋駿
68 物換星移:冰下之水、水下之火 水深火熱的歐羅巴/戴夏飛、趙丰
專 訪
72 釀酒酵母的前世今生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蔡怡陞專訪/張樂妍
78 書 摘:《了不起的人體》
80 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