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6-18發生什麼「塑」?與花蓮中華國小一起閱讀海塑危機! 655 期

Author 作者 沙珮琦/本刊專案經理

攝影:林建廷老師


一說到「花蓮」,許多人都會想到壯闊的山林與廣袤的海洋。然而,在那湛藍的太平洋之中,卻潛藏著許多肉眼不可見環保難題和生態挑戰。想要回應這些問題,首先得認識、理解問題本身。那麼,這些關於問題的知識又該怎麼輸入呢?

112學年度下學期,《科學月刊》星火相傳計畫受到花蓮中華國民小學自然科老師林建廷的邀請,透過三次社團課的時間,由《科學月刊》專案經理沙珮琦擔任講師,與現場教師共同帶領花蓮國小中年級的孩子們一起化身「科學小偵探」,學習逐步破解塑膠微粒與海洋廢棄物的危機!

 

深入閱讀,認識生活中的塑膠

在我們的生活中,「塑膠」可謂是無所不在。不過,塑膠為什麼難以分解?又存在哪些不同的形式?這些內容卻不一定是大家關心或有機會深度理解的問題。於是,系列課程一開始,講師便選用了《科學月刊》雜誌中有關塑膠微粒的文章,經過適度改寫、加上注音後,在課堂中與學生一段一段共讀,並在字裡行間中整理「線索」,拼湊出海洋塑膠微粒的樣貌。

透過專有名詞解釋、資訊圖表呈現、知識影片分享再加上既有的文本內容,學生們得以理解塑膠微粒的由來、特徵以及所造成的生態影響,並嘗試用圖畫示意的方式表達自身的閱讀理解,為後續內容打下扎實基礎。

 
學生們努力確認資料、進行事實查核。攝影:沙珮琦

資訊查核,分辨真假塑膠新聞

初步了解塑膠微粒的危害後,在第二次的課程中,講師進一步帶領學生練習判斷塑膠相關的新聞資訊。近年來,人們對於塑膠微粒的意識開始上升,同時間卻也容易接觸到許多似是而非的內容,例如「用塑膠製作米飯」、「瓶裝水含有塑化劑」等內容,如果不加批判便照單全收,反而容易累積錯誤認知。

因此,在進階課程中,講師以教育部推薦的「5W思考法」引導學生拆解網路新聞的內容,一一檢視作者、發布時間、原始資料來源等部份,嘗試做出對於新聞的判斷。在學生獲得自身結論後,更進一步分享許多臺灣事實查核夥伴們的相關資源,期望讓各位科學小偵探未來在「辦案」時能獲得「小助手」的加持。

 

總結所學,繪製專屬知識小書

在最後一次社課中,講師透過九宮格的方式,陪伴學生透過問答與填寫的方式,重新回想、梳理過去兩次的課堂所學,並透過製作小書的方式,繪製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將艱澀的內容轉化成「帶著走的知識」。雖然在開始動筆前,講師提供了基礎的架構,不過,細看學生製作的小書,可以發現孩子們從圖示、用色到排版各有不同特色,展現了多元的創意,也讓作品顯得生動有趣。
 

學生們各自發揮創意、完成知識小書。攝影:沙珮琦


透過三次社課的時間,星火相傳計畫首次嘗試了主題式知識小書的課程架構,在科學表達系列課程中,開拓出了新的可能。非常感謝中華國小老師林建廷的邀約和協助,也非常期待在未來,星火相傳計畫能夠再次拜訪花蓮,陪伴學生探索更多知識海洋的奧祕。

 

中華國小老師心得分享,詳見《科學月刊》2024年7月號(655期)

 

🌟 科學的星火,已在各地悄悄點燃 🌟

 

若您對我們的活動有興趣,也認同「星火相傳」計畫,歡迎加入我們,成為點亮星火的人,將相關活動與計畫分享給教學現場的教育工作者,或是關注科學推廣的人。

 

👉 點我認識「星火相傳計畫」

 

無論您是學校/企業/一般民眾,歡迎填寫合作意願單,共同為科學教育努力!


✏️ 合作意願單:https://forms.gle/8x39m4SYVATBhLHa6
💪 支持「星火相傳」計畫:https://neti.cc/d6lRVGW


聯絡信箱:scistar@scimonth.one

信件標題請註明:「星火相傳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