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文章專區
2024-05-01與時俱進的空間呈現 記錄文明軌跡的地圖演變史
653 期
Author 作者
高慶珍/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退休副教授,曾任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秘書長、理事長。
Take Home Message
•地圖發展從早期的象形符號、宗教寓意圖到現代科技導航地圖,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文化和技術。
•東西方的地圖發展雖有差異,但不同宗教、民族文化間的交流與影響,共同推動地圖製作技術的進步。
•重大事件和技術的變革,例如大航海時代、三角測量的引入、航空測繪、遙測、GIS等,都對地圖發展有深遠影響。
地圖遠在還沒有文字的史前時代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地圖多以象形符號畫在岩石、獸皮或土壤上,內容多半是有關周遭環境的紀錄。在象形符號演變成科學式地圖前的冗長時間裡,雖然地圖在東西方的呈現形式具有差異性,不過地圖的繪製與社會思潮、技術一直緊緊相扣、彼此交互影響。因此製作出來的地圖總會流露出時代的印記與當代特色。
在東方,根據考古文獻,中國在漢代已可畫出極為細緻的地圖,內容包括方向與比例尺概念、符號分類、河流粗細工法,顯示當時的中國地圖製作技術遠在西方之上。到魏晉南北朝時,政治家裴秀發展出「計里畫方」與「製圖六體」的地圖繪製理論,更為世界地圖史上一大發現。可惜中國古地圖大多散佚,特別是自唐代之後山水畫式地圖興起,導致科學性地圖漸趨沒落而不再扮演重要角色。
西方的學者們早在西元前已知道地球是圓球狀,希臘羅馬時期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即提出「地心說」,直到16世紀才被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地球與其他行星繞著太陽旋轉的「日心說」論點所推翻。但托勒密利用座標找出相對地方位置、發展出投影技術,都讓古代精確的科學製圖發展至最高點。只可惜歐洲的地圖發展也在中世紀中斷,取而代之的是西亞為中心的回教世界。穆斯林不只延續了托勒密的科學立論,在星象圖上更做出許多貢獻。雖說不論是東西方的地圖都在中世紀產生轉變,但也由此孕育出另外一種風情的地圖。本文特選擇幾張深具時代特色的地圖來介紹,期望能引起大眾對地圖有更深入了解的興趣。
中古時期基督教的T-O地圖
歐洲中世紀時期,延續的時間雖然將近千年,但對地理知識的表達卻零碎不完整,整個地圖發展呈現倒退現象。主要的原因是此時期的基督教盛行,在600~636年主教伊西多爾(Isidore)提出一種圖解而速記的T-O地圖,逐漸成為當時繪製地圖的原型。它的名稱來自於基督徒相信世界由水所圍繞,選取英文O字代表世界,而T則是古代重要的基督教符號,代表救贖,因此以T字將世界對應成亞洲、歐洲與非洲三個已知陸地。T的垂直一槓代表地中海,橫軸表示俄羅斯的頓河(Don)與埃及的尼羅河。基督相信樂園在東方,所以將東方畫在上方,圖的中心則為耶路撒冷,可以說T-O圖的目的就是宣揚教義。
無獨有偶,在東亞也曾有以崑崙山為中心的圓輪圖出現,上列《山海經》書中的國名,這種宗教宇宙誌的形式,推測應是源自印度而隨佛教傳入到中國。可見無論東西方,皆使用圓表示地球概念。而隨著時間進展,T-O地圖逐漸轉變成一種極為花俏的裝飾地圖,稱為馬帕蒙地(Mappaemundi,圖一)。它仍是基督教嚴苛神學架構下的產物,只是分區不再明顯,且有很多取自聖經的怪物、神話人物,主要在指示如何抵達耶路薩冷朝聖。圖中怪物是為了嚇退不誠懇的人,可說是當時的旅行指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最古老的旅行指南《山海經》,也同樣出現許多怪物。這些神怪的出現象徵著當時生活圈小,人們對不了解的遠方的畏懼與迷思。……【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2期】
圖一|馬帕蒙地(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