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7-01以地觀月的壯志─歐陽自遠專訪 595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葉永烜/中央大學天文所及太空所教授;范賢娟/寧德師範學院副教授。撰寫:范賢娟

 

1935年出生於江西的歐陽自遠,中學畢業後,因著中國政府當時以「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為口號的鼓勵下,進入北京地質學院就讀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勘探系。大學畢業後,加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礦藏成因,在往後的歲月中長期從事月球與行星等地外物質的研究。
 

1991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並從1993年起開始積極建議中國政府展開探月工程計畫。 經過10年的系統論證,探月計畫於2004年批准,取名為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而他也成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
 

默默關注太空競賽

1957年10月4日,蘇聯的史普尼克1號人造衛星上太空,拉開人類進入太空時代的帷幕。從1958~1976 年18 個年頭,美、蘇兩國一共發射108個月球探測器,其中有65個成功,另有43個失敗,成功率約為60%。

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首次遨遊太空;1969 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成功踏上月球表面,他在月球上所說的那句「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也成經典名言,振奮全球。
 

對於當年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歐陽自遠坦言雖然當時因訊息閉塞,一般人無從得知這些消息,但他透過圖書館中的英、俄文雜誌,從中了解外面世界的最新發展。可惜的是,當時中國並沒有進入太空的工業基礎、技術能力、人才隊伍和經費支援,在科技技術上也與美、俄的實力差距甚遠。
 

此外,縱使有其他國家任務在身,他在繁忙之餘不斷自修天文學、月球與行星科學與太空科學,潛心研究美、蘇的月球和行星的探測計畫、目標和成果,並收集、研究各類地外物質包含宇宙塵、月球與火星隕石等,為進入太空預做準備。不僅如此,當時的他更期許自己未來能為中國的月球和火星探測做科學儲備, 且堅信會有進入太空時代的一天。
 

地外物質的研究

1958 年,中國進入第二個大耀進──土法煉鋼時期, 在廣西某村落發現有些鐵礦石在小煉鐵高爐中無論再 高溫都熔不了,便請科學家幫忙。經過觀察後,歐陽 自遠發現這些石頭為鐵隕石,就是後來被證實的南丹隕石。這次的考察因此開啟他鑽研地外物質的道路, 著手研究新疆的鐵隕石、吉林隕石和近期降落的各種隕石,其成果也相繼發表60多篇研究論文,讓他在地外物質領域建立起名聲。
 

往後,中國陸續在南極冰蓋中找到1萬多塊的隕石, 包括來自月球、火星和各類小行星隕石。為了加速科研的前進,歐陽自遠培養一批從事隕石學、天體化學 和行星科學的研究團隊,並於中國各地建立相關的實驗室,進行隕石探究。此外,他更利用8萬立方公尺的高空氣球攜帶樣品收集器在37~40公里的平流層收集宇宙塵埃進行相關研究。.....【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 59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