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3-01在動行研討會之後─臺灣古生物大發現 591 期

Author 作者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本刊副總編輯。高孟岑/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卓義揚/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今(2019)年,臺灣最大的生物學領域的研討會──動物行為與生態研討會於臺灣大學舉辦,且主要是由筆者與王弘毅、胡哲明、丁照棣和何傳愷4 位老師的實驗室共同主辦。藉此契機,在這場已走過30年的研討會中,首次舉辦古生物學的議程,希望讓更多人理解古生物的研究內涵、進一步認識臺灣的古生物研究現況,從而發展出更多樣面貌及可能性。
 

古生物學為何物

古生物學,某種程度就是一個「跨領域」學門,因為它同時涵蓋生物學與地質學的研究範疇。因此,古生物學家可以出現在生物或地球科學相關系所,取決於每個人對於古生物學研究的領域及興趣。長期以來,臺灣雖然有古生物學相關的研究,但大部分都是與地質相關科系中所從事的小型、微體古生物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為了和經濟面向較相關的石油探勘、地質沉積和結構等所做的結合。

但讓大多數人一聽到古生物學就會感到興奮、雀躍的,其實是古生物學裡的一個分支──古脊椎動物學(Vertebrate Paleontology),談脊椎動物的化石及其演化,像是吸引無數人投入大量資源或心思的恐龍,則算是古脊椎動物學的一個大招牌。臺灣雖然沒有活在中生代(Mesozoic)恐龍的化石紀錄,但仍有相當可觀的脊椎動物化石等著人們去發掘、研究。

因此,將藉此機會於本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這次在研討會中的特別議程,分別是古生物的發現、研究狀況及未來展望。


揭開臺灣熊史

當提到臺灣的熊,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直覺想到臺灣現生最大的哺乳類──臺灣黑熊,在臺灣各種活動或品牌設計上,經常會出現白色V領的可愛黑熊,就是以此作為形象來源的。不只是在品牌設計上的圖案,某種程度上牠們也成推廣臺灣國家形象的招牌,然而,人們卻對臺灣黑熊究竟是何時出現或從何而來等資訊所知不多,因為不論是從化石證據或考古遺址中,都沒有臺灣黑熊的正式記錄。所以,在此議程中將試著揭開其在臺灣演化歷程的序幕,從一件1000多年前臺灣黑熊的標本開始說起。

興建蘇花公路的改善路段時,很幸運地,一個先前完全未知的人類遺址──漢本遺址(圖一)在宜蘭縣蘇澳被發現,並在2016年被制定為國定遺址。而在挖掘的過程,除了人類相關的文物外,許多的動物骨骼、殘骸也從漢本遺址中陸陸續續的被發現。......【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