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 精選好讀
文章專區
2024-03-15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判斷真偽?《為什麼你看不見黑天鵝?》
507 期
Author 作者
吉姆.艾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
數據識讀力:挺身而出,捍衛真實
二○二○年,美國總統大選帶來糟糕的影響,這段不實資訊充斥氾濫的時期,一定會被後人寫入歷史。十一月大選結束後幾週,許多把票投給川普的人拒絕接受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確定當選的結果。1在總統川普的主導下,社群媒體上出現選舉造假舞弊的指控聲音。儘管缺乏可靠證據,數以百萬計的選民仍全心相信選舉一定有舞弊。但這些指控背後有的只是道聽塗說、謠言和稀奇古怪的陰謀論。
與此同時,世界上有更多人聽信關於新冠肺炎的各種瘋狂理論:新型冠狀病毒是中國或美國2在實驗室人工製造出來的病毒,目的是控制全世界的人;病毒會經由5G網絡傳播,戴上口罩後活化;或者說百萬富翁比爾.蓋茲等有權有勢的人物,參與了一場跨國大陰謀,想要控制我們的心靈。而且不管已經有上億人感染新冠病毒、上百萬人死亡,仍有許多人相信疫情不過是假新聞。
這個現象和一種新形態的唯我論有關。許多相信唯我論的人,用假言論和錯誤資訊覆蓋住真正的現實,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平行實境,並居住於其中。但這不是講多重宇宙存在各種可能結果的量子力學。日常現實與次原子粒子的世界不同。我們的現實只有一個版本。
人們聽信荒謬至極的不實言論,這股趨勢是否令人憂心?當然會,但令人意外嗎?其實不然,陰謀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不過,今時今日陰謀論的傳播速度(尤其透過社群媒體),實在快得驚人,也很可怕。
科學家以世界客觀真相探尋者的身分自豪,但事情並非總如想像那麼簡單,科學家和其他所有人一樣,會被確認偏誤和認知失調等因素妨礙。而當你想要挖掘的真相牽涉到的是日常生活的事件或記述,情況會變得更加複雜。
舉例來說,新聞報導中的內容是正確的,但仍然可能同時存有偏見和主觀意識。事實上,不同家新聞業者、報社或網站,也許對同一事件做出正確報導,卻仍然有可能在解讀上大相逕庭,各家業者會強調放大並弱化某一些環節。他們也許沒有要刻意誤導大眾或騙人,只是透過各自的意識形態或政治立場,去理解事件或報導新聞。
這一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認真細心的人,會接收來源不同的新聞,建立平衡的事件觀點(只不過現實中很少有人這麼做)。然而,假如那不只是單純的「錯誤資訊」或偏頗報導,而是在散播惡質的假新聞和刻意誤導他人的「不實資訊」,我們就必須設法反擊。
假消息被人刻意或不經意地傳遞或散播,不是因為我們擁有現代數位新科技,但近幾年來,數位新科技確實放大了這種現象。我們能怎麼因應?前一章討論過,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檢視自己是否抱有偏見,並要求確切的證據,對閱聽資訊提出質疑。但這樣的建議無法真正促使陰謀論者改變思維。因此歸根結柢,或許要動員整個社會一起設法打擊不實資訊,並實施更嚴格的法律規範來防堵謊言和錯誤資訊流出、汙染我們的想法和意見。
遺憾的是,資訊傳播科技日益複雜,使得問題更加嚴峻。我們已經走到了幾乎無法辨別影像、影片、音檔真假的地步,各式各樣的科技讓製造和散播假事實變得更加容易。而目前區分真假的科技,一下子就被騙過去了。有鑑於此,我們必須儘快找出辦法、研擬策略,來對付錯誤資訊和假言論。除了科技方案,社會和法律也要一起改變才行。
現在聽到人工智慧演算法和機器學習,你多半會聯想到廣告商過濾資訊,以便輕易鎖定廣告目標的負面情境。更大的隱憂其實在於,這項技術也用於製造真假難辨的內容,達到散播錯誤資訊的目的。但人工智慧也能運用於好的地方,用來查核、判斷和過濾內容。我們很快就會開發出先進的演算法,辨識、阻擋、移除不實或誤導他人的網路內容。
因此,我們現在見到技術正在朝兩種不同的方向發展。雖然製造具有說服力的假消息愈來愈容易,但同樣的科技也可以用於驗證資訊真偽。最後,這兩股(善良與邪惡的)競爭力量究竟誰會勝出,端看我們如何取捨與回應。
心態悲觀的人免不了要問:最終,那是誰的真相?有些人甚至主張,個人自由比真相重要。他們會說,加強審查和大規模監控,往往會製造出社會必須認同的官方「真相」;或是擔心,篩選假消息的技術會被臉書、推特等機構利用,而這些科技巨頭本身一點也不客觀,或許也有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政治意識形態。
目前許多大型社群媒體平臺已在研發更精密的演算法,處理社會大眾普遍認為違反道德的網路內容(例如煽動暴力、危險意識形態、種族主義、厭女情節和恐同心態),以及有證據顯示為不真實的訊息。這點確實振奮人心。然而,將責任「外包」給主要目的畢竟在營利的私人科技巨擘,並非長久之計。假如一定要借助這些巨擘的力量,那麼我們必須想出好辦法,讓這些代替我們採取行動的機構負起責任。
有人甚至認為,任何有能力「判斷」資訊真偽的系統,本身一定存在某些偏見。然而,儘管設計系統的是有價值判斷和偏見的人類,這麼說卻是延伸過度了,我個人並不贊同。人工智慧愈來愈精密,絕對能幫忙剔除不實內容、找出基於證據的事實,也能凸顯內容當中的不確定性、主觀性和細微差異。
英國有一齣家喻戶曉的電視喜劇小品,裡頭有個客服人員的角色依賴電腦判斷來回覆客戶的要求,不論要求多麼合情合理,一律回答:「電腦說不行。」現代科技已今非昔比,人工智慧已進展到即將能夠在演算法中納入道德倫理思維,在過濾和阻擋不實言論和錯誤資訊的同時,做到保障言論自由等權利。
我們需要控制偏見,這得仰賴社會大眾一起公開討論,究竟該將哪些道德倫理納入演算法。宗教信仰和世俗觀點如何平衡?該採取哪些文化規範?某些社會裡可以接受甚至必要的道德標準,若被其他社會視為禁忌,該怎麼做?
一定會有一些人不論哪些區分真偽的辦法,都無法信任。某種意義上,這件事無可避免。這不是承認失敗,而是面對現實。我們不可能去說服每一個人,但社會有責任努力確保,為了邪惡目的意圖散播謊言和不實資訊的人,無法居於具影響力的高位,因為這會產生深遠的後果,並有可能改變人類的未來方向。歷史上,有一些殘暴的統治者、令人生厭的政治領袖和假先知,透過武力、威逼、欺瞞的方式,說服數以百萬計的人民追隨他們。一定會有這樣的人,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阻止他們把科學和科技當作武器來推動自己的目標。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我試著在每章結尾提出正面的一課,但這一章內容氛圍相當灰暗。在未來,真相將有可能戰勝謊言嗎?許多人認為,好轉之前情況還會更糟。但我們在開發解決問題的工具了。例如,我們同樣可以效法科學方法的精神,當某人聲稱提出有證據支持的資訊,我們要能評估證據的優劣,例如附上「信心水準」。
也就是說,除了提出主張,還要指明當中的不確定性。所有科學家都曉得要附上資料點的誤差槓。一般人也需要對新資訊下類似的功夫(非字面意思,是指這種精神)。為此我們將會需要開發能提供「信任指數」的人工智慧技術,顯示就資訊來源的信賴或可靠度而言,資訊的真實程度如何。被標註「散播假新聞」的資訊來源—包括新聞業者、網站,甚至社群媒體上的個別「具影響力人士」—信任指數會比較低。
語意技術目前也有進步。這項技術旨在脫離應用程式碼的範疇,將意義編入人工智慧系統,幫助人工智慧解讀和真正了解資料的意思。語意技術和機器解讀資料的傳統方式完全不同,以往是由人類軟體工程師,將意義和關係填入程式碼。語意技術就像機器學習技術,引領人們邁向真正的人工「智慧」。
然而,正如假新聞和錯誤資訊並非單純因科技而起的問題,我們也無法光靠科技的進步來解決問題。這其實是被科技放大的社會問題,因此也需要社會層面的解決辦法。統計學家大衛.史匹格哈特(David Spiegelhalter)說,人們是否足以因應錯誤資訊,最有力的指標是數據識讀能力。意思是,對資料和統計數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認識於我們有幫助,這叫資訊識讀。
問題在於媒體和政治人物沒有接受過訓練,不懂如何清楚正確地傳達資料與結論,所以他們也要能識別需要提供資訊的時機,以及如何有效地獲取、評估、運用資訊。不是完全仰賴智慧科技來告訴我們什麼能相信、什麼不能相信,我們自己也要學習增進批判思考的技巧,透過教育體系來培養這些基礎能力。有了令人興奮、耀眼的科技,我們也要學習當個好公民,培養更優秀的批判思考能力和資訊識讀能力。
在社會方面,我們要學習運用科學方法:發展因應複雜性的機制、評估不確定性,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資訊抱持開放心態。雖然遺憾,但不可否認,非常大部分的人沒有技巧或能力,去因應日益複雜的資訊—無知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使許多人感覺失望、幻想破滅和無能為力,成為了助長和散播錯誤資訊和假言論的溫床。
這些問題現在和以後都會一直跟著我們。八卦、杜撰、誇大是人類的天性,在位者也將持續透過宣傳或扭曲事實,去達到他們的政治或經濟目的。無可否認的是,科技進步助長了問題的嚴重性。
我總是樂觀以對,傾向於相信人性本善。人類總能透過創新和智謀克服問題,整體而言讓世界成為一個更好,而非更糟糕的地方。3因此我有信心,不論是透過科技,抑或提升教育品質,人類都將找出解決辦法。只不過,要成功辦到需要動機和毅力,必須挺身而出,捍衛真實和真相;必須發展出良好的判斷力、培養分析技巧,幫助我們深愛的人做到,也要求領袖們做到。我們都必須—是的,多發揮科學思維。
如此一來,當現實世界向我們下戰帖,面對挑戰,我們能更了解問題所在,將腳步站得更穩,做更好的人生決策。我們也能以此捍衛,心目中自己和他人所應該擁有的現實。在那樣的世界裡,我們更加自由,獲得更多知識的啟迪,再也不是黑暗中追逐光影的囚犯。
〔註解〕
1:根據我看見的所有證據和資訊,確實如此。
2:此處,是哪一個國家,視那些聽信陰謀論的人居住於何處而定。
3:關於這點,可參見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著作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New York: Viking, 2011)。
書 名|為什麼你看不到黑天鵝?《悖論》作者帶你用科學思考,突破偏見、無知與真偽的迷霧
作 者|吉姆.艾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
譯 者|趙盛慈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國際知名量子物理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艾爾-卡利里,這次不談物理或人類未來,而是透過這本精練、適用於各種情境的思維指南,談談如何生活得更科學一點─用「科學實在論」原則分辨真假新聞,掌握「預防原則」避免落入道聽塗說的窘境;謹記「奧坎剃刀原理」,避免過度簡化議題;深入資訊與決策之前抱著懷疑與不確定的態度,反而能減少「認知失調」⋯⋯
儘管我們有著各種缺陷和弱點、偏見和困惑,但世界的真相依然存在。當我們問自己:我想認識世界真正的面貌嗎?開始讓科學原則與思維進入生活、尋找答案、觀察世界,就踏上了前往真相、做出更好抉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