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3-01認證、判例法與泰德・邦迪 651 期

Author 作者 克里斯.法布里坎特

加州洛杉磯郡托倫斯(Torrance)
 
一九七四年二月上旬的一個星期六傍晚,洛依.貝諾夫斯基(Lovey Benovsky)被人發現裸體跪姿、臉朝下壓在血跡斑斑的床墊中。這位七十三歲的女性遭人勒斃,性器被刺傷,她的鼻尖上有一處「橢圓形撕裂傷」,驗屍官認為那是牙齒造成的。週末寄宿在貝諾夫斯基家中的瓦爾特.馬克思被鎖定為嫌疑犯,主要是因為他無法解釋為什麼在貝諾夫斯基被謀殺的那天,他先是前往她家,但是當晚卻沒有留宿在她出租給他的房間,而是跑去住在破舊的埃爾蘭喬(El Rancho)旅館。但是警方找不到什麼物證。沒有證人。沒有自白。沒有明顯的動機。雖然有了靶,卻沒有靶心。
 
不過有貝諾夫斯基鼻子上的這個傷……
 
雄心勃勃的洛杉磯年輕檢察官詹姆斯.伊德曼(James Ideman)決定調查馬克思的牙齒是不是有可能對得上那個明顯的咬痕,於是他找到了傑拉德.韋爾醫師。這也的確是韋爾一直在尋找的那種案件:一個三度空間的咬痕。萊文在一九七二年的文章〈新興的司法科學〉裡,描述了如何區分「好的」咬痕案例和「不好的」咬痕案例的挑戰。萊文寫道,「紐約市首席法醫辦公室的所有驗屍官都在不斷尋找這類證據。」但是他們一直沒有找到正確的案例:「他們檢驗的咬痕都不是三度空間的。」(原注5)這類傷口才是理想的,因為可以製作一個「咬合模型」,把它拿來和齒模對比,相較於比對正常皮膚上留下的瘀傷要容易得多。
 
韋爾在兩年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在軟骨而非皮膚上留下的3D咬痕。皮膚上的傷口會擴散,也會持續發生變化。如果傷口是留在活著的被害人(例如特蕾莎.佩隆)身上,就會隨著癒合過程不斷變化;如果是在凶殺案被害者(例如洛依.貝諾夫斯基)身上留下的,也會因為皮膚的分解而發生變化。癒合和分解都是動態過程,沒有精準的方法可以將這些不確定性列入考慮,也因為皮膚會隨著時間變化,因此牙齒可能會在某一天呈現「吻合」,但在隔天就不吻合了。留在貝諾夫斯基鼻子上的咬痕就不一樣了。軟骨不會像皮膚那樣發生變化,它穩定得多。
 
伊德曼聘請了三位牙醫師來檢查證據:一位是當地的韋爾,另一位則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牙醫學院的院長雷達爾.索格奈斯(Reidar Sognnaes)博士,他和萊文一樣曾經透過牙科紀錄辨識出某些納粹戰犯(包括希特勒),享有一定程度的讚譽。牙醫師向檢察官解釋說他們需要馬克思的牙齒模型。這個要求也幾乎沒有先例。犯罪嫌疑人會被迫提供他們的頭髮、唾液、指紋、尿液,甚至血液樣本,但是製作牙齒模型實在是太不尋常的要求。雖然法官簽了傳票,但是馬克思拒絕接受這個罕見的程序,他寧可因藐視法庭的罪名坐牢,也不願意服從法庭的命令。直到六個星期過後,他才終於屈服。……【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1期】

 



書 名|
《法庭上的偽科學》
作 者|克里斯.法布里坎特(M. Chris Fabricant)
譯 者|堯嘉寧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