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3-01如何面對全球性蟲害?臭蟲的生態與防治 651 期

Author 作者 王崇羽/興趣為生態調查與攝影,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蔡坤憲/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主授醫學昆蟲學與病媒管制等課程。

TakeHomeMessage
•臭蟲是一種以人血為食的體外寄生蟲,近期再次於國際興起的主因為抗藥性的產生和疫情後再次全球化的交通。
•臭蟲的危害包括叮咬後的過敏反應、經濟損失、公共衛生隱憂,民眾對臭蟲的認識不足也使得案例數量遽增。
•為預防臭蟲入侵臺灣,政府須加強衛教、監測、介入處理,並提升病媒防治業者的專業知識與技術。

 
近期國內外媒體大量報導臭蟲擴散入侵,受影響國家包括法國、英國、美國、韓國等,引發國際公共衛生的恐慌,各國如臨大敵,都希望做好各項預防和整備。臭蟲一生專食人類血液,被臭蟲叮咬的皮膚常有搔癢、刺痛、紅腫等臨床症狀,甚至還有可能引發氣喘與嚴重過敏反應,危害不容小覷。因此,為防止臭蟲在臺灣大爆發,我們須優先了解臭蟲的生態特性,並學會避免或降低攜帶臭蟲回家的方法。此外,若家中不幸遭受臭蟲侵擾,民眾也必須積極展開防治工作,清除臭蟲並終止臭蟲持續向外擴散。
 

臭蟲在公共衛生上的重要性

臭蟲是隸屬於半翅目(Hemiptera)臭蟲總科(Cimicoidea)臭蟲科(Cimicidae)的昆蟲,是一種翅膀退化、不具飛行能力的體外寄生蟲。臭蟲族群晝伏夜出,專以人類血液為食。目前已知會危害人類的主要臭蟲為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與熱帶臭蟲(Cimex hemipterus)兩種,透過物種鑑定可以一窺牠的引入來源(圖一)。

 

圖一|熱帶臭蟲與溫帶臭蟲的外部形態比較
箭頭所指為前胸背板邊緣,溫帶臭蟲的鑑定特徵為薄翼狀的前胸背板邊緣, 且背板寬度大於背板長度 2.5 倍以上;熱帶臭蟲則否。(作者提供)

 
因臭蟲具有一對後胸臭腺,臭腺釋放的費洛蒙使得環境充斥著難聞的臭味,所以被稱之為臭蟲。臭蟲生活史涵蓋卵期、1~5齡若蟲和成蟲,沒有蛹期。1~5齡若蟲和成蟲皆以吸食人血維生,完成整個生活史約需5~7周。雌蟲一天可產12~50顆卵,一生可產200~500顆受精卵。
 
其實臺灣早在日治時期或更早即有臭蟲存在的紀錄。臺灣在1950年代全力抗瘧,政府單位於民眾家戶做室內殘效噴灑,使用有機氯殺蟲劑「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消滅瘧蚊的同時也撲滅了居家環境中的害蟲,包括體蝨、頭蝨、陰蝨、臭蟲等,因此臭蟲就此銷聲匿跡,偶爾才有零星案例出現。……【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