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2-15國衛院跨國團隊 發現登革熱新傳播模式 506 期

Author 作者 報導整理|陳亭瑋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主要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和白線斑蚊(A. albopictus)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典型的登革熱會造成突發性的高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症狀,如果先後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更容易發生嚴重的臨床症狀,甚至導致死亡。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團隊,通過動物實驗成功證實了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傳染登革病毒。這一發現打破了過去人們對於登革熱傳播方式的認識,為防治登革熱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已在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Lancet)的子期刊eBiomedicine中。
 
登革熱是一種分布於全球的流行病,尤其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常見。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人口流動頻繁等因素,使得登革熱疫情在全球的病例數量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尤其又以東南亞國家最為嚴重,占全球病例的七成。而位於亞熱帶地區的臺灣,也未能倖免於這波疫情的衝擊。南臺灣去(2023)年的疫情,更是60年以來第二嚴重的狀況。
 
陳俊宏團隊與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臺灣大學等跨國團隊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分析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
 
過去,科學家認為病毒需要在蚊子體內完成多次複製,蚊子叮咬染病的人後,需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八天,因此發病間隔至少需要十天以上,這段時間被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 EIP)。
 
國衛院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85%少於三天,與過去認知的潛伏期有很大的差異。此現象讓研究員們產生了疑問,並進行了下一步研究。團隊的結果表明,當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如果緊接著叮咬下一隻動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這種方式類似於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HIV)共用針頭、機械性傳播病毒的模式。
 
由於登革熱病毒主要媒介之一的埃及斑蚊偏好在室內環境活動,且存在著短時間內叮咬多個宿主的行為模式,有可能以前述的機制將病毒以這種機械性傳播模式給下一個人。此方式縮短了病毒傳播時間,同時增加了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機會,如此也可以解釋登革熱2015年在臺灣大傳播規模的情況。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指出,此傳染模式十分驚人。透過對於登革熱傳播方式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對抗這種疾病,從而保護公眾健康。
 
新聞來源
1. 國家衛生研究院。(2023年12月18日)。更早具有傳染力 國衛院揭示登革熱新傳播模式。https://www.nhri.edu.tw/News/more?id=167051d358fb43d784e33628c34b37c3
2. Li, H. H. et al. (2023).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of dengue virus by Aedes aegypti may influence disease transmission dynamics during outbreaks. EBioMedicine,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