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2-15功成身退的《科學月刊》共同創辦人 李怡嚴 506 期

Author 作者 劉源俊/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李怡嚴教授於今(2024)年1月5日因肝癌與世長辭。《科學月刊》創刊時期的主要參與者相繼離開世間,也標誌了舊時代的過去與新時代的來臨。

 

(作者提供)

 
李教授已經許久沒有公開露面。前幾年科學月刊社為慶祝50周年出品《從零到無限:不只是科學的社會實踐》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未能獲得他的首肯講一段話,終成為永遠的遺憾。
 
去歲12月8日,我到清華大學參加「李怡嚴教授傳愛清華」捐贈儀式,然後隨魯經邦與胡進錕夫婦到馬偕醫院探望李教授;他當時口不能言,但仍意識清醒。我臨時用醫院的表格單背面與李筆談,寫下「科學月刊已經53年了。」他回:「謝謝你們」並簽下名。
 
遙想1969年春,林孝信在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發動為臺灣辦一份科學刊物;當時之所以認為可行,是因為李怡嚴獲得國科會補助正在芝加哥大學做一年的研究。他領銜與其他十人共同發起了《科學月刊》,並應允於暑期回臺後積極籌備1970年元月的創刊。稿件雖然由聯絡中心彙整,但實際出版及行銷的重責大任則當然要放在臺灣。
 
當時臺灣方面的工作是由李怡嚴及楊國樞共同負責。由於決定要在9月先出「試刊號」,待8月初稿件收到後,李怡嚴就積極帶領編校組同仁接洽印刷廠,編輯校對;楊國樞則負責出刊與調查事項。我因暑期回臺省親,8月7日下午到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參加了「科學月刊編輯會議」,看到李怡嚴等人在熱心籌辦「第〇期」的約略情況。「第〇期」後於9月15日出版。
 
10月,李怡嚴在中國大飯店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科學月刊》將於翌年元旦創刊。當時的《出版法》規定雜誌必須有發行人。原本內定由李怡嚴擔任發行人,但公立學校教授都屬廣義的公務員,不能擔任;這出乎預料的發展,打亂了原本的布局。於是到11月下旬,大家決定李怡嚴掛名為「督印人」,找來王重宗擔任發行人;成立社務委員會,推李怡嚴為主委、楊國樞為副主委,請趙玉明為執行主編,宓世森(詩人辛鬱)為經理。
 
宓世森在1980年元月出版的《科學月刊十周年紀念集》裡寫〈外行人話〉一文,其中如此描述李怡嚴:「當時並沒有經費,除了國外發起人寄來一筆捐款外,很多零星開支,都是李怡嚴墊付的;我對他的印象是,不僅他為人熱心、誠懇、負責、肯犧牲,還有他的固執,他堅持原則始終如一的精神。」
 
《科學月刊》終於如期於1970年元月在臺北市創刊。當時曾引起轟動,發行1萬8000冊,初期訂戶達1萬1000人;輿論都十分肯定「旅美學人與留學生」創辦了這麼一份科學雜誌。李怡嚴執筆的〈這是你的雜誌代發刊詞〉如此寫道:「在臺灣辦一份科學刊物,其動機亦不外是——科學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國內缺乏類似的刊物,以及協助大中學的科學教育,藉科學之介紹而將科學精神帶到行政處事上,帶到日常生活思想上,等等。這些道理人人都說得出來,不必再多廢口舌、關鍵在於能否確實做到而已。一個刊物的好壞,或者想達到的目標,最好由它長期的努力成果,請讀者自行評價。因此,我們不擬再唱八股式的爛腔……。」
 
由於《科學月刊》的定價十分低廉(零售10元,訂閱全年84元,學生60元),國外捐款到12月才只收到美金2290元(相當於九萬多臺幣),經費壓力很大,因此李怡嚴必須到處化緣。他向當時的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現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的前身,簡稱國科會)尋求經費補助,國科會徵詢了當時的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的意見。錢校長先是在1969年的10月12日在紐約飛機場(當時正要回臺灣)拿到我送到手上的一本「第零期」,有相當印象,就說「該補助!」但為顧慮避免其他刊物援例,補助款是透過亞洲協會(The Asia Foundation)撥給,共分三次(1970年5月20萬元、7月15萬元、10月30萬元)。
 
到1970年底,絕大部分熱心《科學月刊》的留學生開始投入保衛釣魚臺運動,海外稿件的收集登時後繼乏力。這時在臺灣的工作伙伴接了下來繼續辦下去。其中關鍵應該是,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於1970年12月登記成立,由李怡嚴擔任董事長,於是有了決策的重心。董事會這時聘請宓世森繼任社長,並由李怡嚴的博士弟子石育民自1971年1月起組織編輯委員會。
 
基金會後因叢書積壓資金過多,《科學月刊》銷路又下降,周轉不靈。到1973年1月科學月刊社改組,李怡嚴決定辭去董事長,繼續擔任董事及社務委員,而由張昭鼎接任董事長。1985年7月以後李怡嚴辭去董事及社務委員,從此淡出決策圈。後來在某次的董事會會議中認定《科學月刊》的創辦人為兩位──國外林孝信、國內李怡嚴。

 

1988年12月17日,科學月刊社歡迎林孝信回臺舉行擴大編委會後聚餐,科學月刊創刊期間重要人士合影,右起宓世森、劉源俊、李怡嚴、林孝信、王亢沛、曹亮吉、袁家元、王九逵、劉凱申、楊覺民。(作者提供)

 
李怡嚴剛直的個性可從下面這件事看出來:1977年6月,「極限科技公司」以大手筆創辦《科學與技術》刊物。該公司在能源問題嚴重之際,以發明一種乳化劑使重油加水攪拌成為「水油」而大肆招搖,騙得許多民眾與政府(軍方)的錢財,同時籠絡一些名流辦 科學刊物以為掩護。科學月刊社諸君對沈君山參與該刊極為不滿(沈辯說人家辦科學刊物也算是一樁善事),李怡嚴乃在董事會會議中逼沈君山辭去該刊編輯委員,並由基金會於1977年9月13日在《中央日報》刊登廣告宣布:沈君山已非該刊編輯委員。不久該公司負責人捲得巨款出國,該刊物只存活了兩年。
 
李怡嚴沒有參加科學月刊社的十周年及二十周年紀念活動。記憶中李怡嚴後來參加科學月刊社的活動僅有兩次:一次是1988年12月17日,科學月刊社為歡迎林孝信回臺舉行擴大編委會與聚餐;另一次是2000年1月8日,科學月刊社為慶三十周年在陽明大學舉行紀念會。
 
至於他對科學月刊社的期許,寫在1978年12月6日的《中華日報》上(轉載於1980年元月出版的《科學月刊十周年紀念集》,題為〈科學月刊十年雜感〉):「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吸收新的成員入科學月刊社。科月所懸的目標卻是長期性的,是需要經過不少人不斷努力的。十年的時間似乎並不太長,我們當初參與的人大概還有一段時間可以為科月盡綿力。可是年紀大了,做事恐怕不免過分保守,這也非科月之福。希望在不斷有新血輪補充的情況下,科學月刊以及其相關事業能夠不斷以新面目出現,不斷對社會作新的貢獻。將來在度過二十周年紀念,一百周年紀念……的時候,可以拿得出輝煌的社史,作為紀念特刊的資料。」
 
這番語重心長的話到如今,仍然適用。

 

1980年8月6日,李怡嚴、曹亮吉、王鑫在科學月刊社舉辦的第三屆尊親科學少年選拔會上與小學生面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