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2-01《未來的造物者:從消滅癌症、設計嬰兒到製造猛瑪象肉排,合成生物學將如何改寫我們與全球生物的未來?》 650 期

Author 作者 艾美.韋伯(Amy Webb)、安德魯.海瑟(Andrew Hessel)

九種風險

 
如果你料理過蘑菇,尤其是經常用來做歐姆蛋、披薩與義大利麵醬的雙胞蘑菇(俗稱洋菇),就知道它們從被切開那一刻便會逐漸變成褐色。之所以變色,是因為蘑菇暴露在空氣中就會氧化,更具體而言是因為蘑菇有一段基因,這段基因會生產出名為「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的酵素。然而在二○一五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科學家楊亦農(Yinong Yang)用CRISPR編輯了六段蘑菇基因,將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減至原本的百分之三十。結果呢,包裝起來的蘑菇能較長時間維持白色,切片後也不會那麼快變色,而且還能夠用自動化機器人收穫,不怕採收過程中使蘑菇受傷。
 
在這次發現過後,楊遵照既存的流程寄信至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說明自己使用的方法。由於他僅僅編輯了蘑菇現有的基因體,而不是將其他植物的外來DNA片段加入蘑菇基因體,楊認為他的抗褐化蘑菇不應受管制。較早開發的基改生物——例如孟山都的「抗年年春」(Roundup Ready)黃豆——是將外來基因加入植物基因體,使基改作物不怕致命的除草劑。
 
楊的方法則與孟山都不同,他不過是關閉了蘑菇原有的酵素功能而已,這樣的基因編輯不會對人類造成危險,即使蘑菇不小心外流、開始在野外生存,也不太可能影響其他野生動植物。以生物學新發現而言,楊做了十分優秀的發現,簡單卻又無聊。
 
儘管如此,消息仍快速洩露了出去,大眾慌亂地爭論起「科學怪菇」可能的危險性,以及基改食物的未來。「不受管制的基改生物要來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一篇文章的開頭如此寫道,「基改食品是否該貼上標籤,成了近來的熱議話題。然而,新一代基改食品除了不貼標籤之外,可能還完全不受政府管制。」《科學人》也刊登一篇落落長的文章,並下了個駭人聽聞的標題:「基因編輯CRISPR蘑菇逃過美國管制。」除了科學刊物之外,數十家非科學媒體——其中包括英國的《獨立報》(The Independent)、中國的新浪(Sina),甚至還有美國天氣頻道(The Weather Channel)——都發表了聳動的報導,提出基因編輯蘑菇不受管控的危險性,這些報導更是令大眾人心惶惶。原本贊助楊做蘑菇研究的賓州企業——喬治蘑菇公司(Giorgio Mushroom Company)——擔心被消費者抵制,連忙改口表示它從頭到尾都沒有將CRISPR蘑菇引入市場的意圖。
 
合成生物學研究者將上述議題稱為「蘑菇難題」,該問題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消費者、媒體與管制體系都完全沒做好面對此科技發展的準備。在美國,生物科技管制從一九九○年代——孟山都最初推出基改作物時——就亂成一團。在當年,既存的管制架構仍是為傳統農業建構,並沒有考慮到基因改造植物。孟山都花費數百萬美元做陳情與公關工作,迫使管理機構加速制定新政策,結果政策制定者沒有發展出跟得上生物學演進的現代化架構,而是將既存規定拼湊成了零零碎碎的管制系統。那之後,相關規定便少有變更。在二○一八年四月,美國農業部宣布不再管制基因編輯作物,這份聲明所引起的媒體關注比CRISPR蘑菇少得多,卻造就了改造得多一些纖維的小麥、含有更多有益脂肪酸的黃豆,以及水分與陽光需求量少、產量較高的番茄。……【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0期】
 


書 名|《未來的造物者:從消滅癌症、設計嬰兒到製造猛瑪象肉排,合成生物學將如何改寫我們與全球生物的未來?》
作 者|艾美.韋伯(Amy Webb)、安德魯.海瑟(Andrew Hessel)
譯 者|朱崇旻、陳瀅州(審訂)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