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24-02-01量子技術的商用新選擇 極為靈敏的量子感測器
650 期
Author 作者
牟中瑜/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Take Home Message
• 量子感測利用量子態對環境的敏感性感測外界變化,例如電場、磁場等,可應用於探測石油、導航,甚至是預測地震。
• 量子感測器可區分為單一量子體感測器和集體感測器,前者如單光子3D相機;後者則有以中性原子氣體的原子自旋測量磁場。
• 現階段量子感測的研究著重在如何將量子糾纏融入感測器中,例如利用量子糾纏以偵測雷達反射波極弱的隱形戰機。
2015年,美國科技公司IBM將超導量子位元的去相干(decoherence)〔註〕時間一舉提升了五個數量級,達到毫秒等級,且超越執行量子計算除錯所需的最小閾值(threshold)。此研究重新點燃量子電腦自2000年左右發展以來逐漸冷卻的熱情,更進一步帶動整個量子科技的崛起。
〔註〕指量子系統的相干性隨時間推移而逐漸消失的過程。
量子科技是一種應用到量子力學的技術,主要包含量子電腦與模擬器、量子通訊與網路,以及量子感測。其中,量子電腦與量子通訊是量子科技推動計畫(quantum technology initiatives)的主要推動項目,因此較受到媒體矚目,也被認為有機會實現。量子感測則是近年來浮現的另一個重要方向,雖然不像量子電腦與量子通訊那樣受關注,但量子感測所使用的許多概念與方法在實驗室已行之有年。如果使用時機適當,量子感測的實現機會反而最高。
究竟量子感測的基本概念為何?能夠衍生出哪些量子感測器?
顯微鏡下的是南極BICEP2望遠鏡中的「超導感測器」,它使用超導量子干涉儀(SQUID)感測毫米電磁波所產生的微小電流。(NASA/JPL-Caltech,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量子感測器的原理
1964年誕生的超導量子干涉儀(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 SQUID)利用兩個約瑟夫森接面(Josephson Junction)串連形成迴圈,可測量磁場強度精準至10-14特斯拉(T),是發展最早的量子感測器。然而它需要在低溫環境下運作,因此雖然有廣泛的應用但仍無法普及。量子感測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量子態對環境的敏感性,感測外界的環境參數變化,例如電場、加速度、磁場、旋轉、重力、時間的流逝,以及所在座標系的轉動。這些感測如果夠靈敏,就可以應用於探測石油(重力感測)、導航,甚至是預測地震。而「利用對環境的敏感性」這點正好與量子力學應用在量子電腦的情形相反⸺量子電腦的製作希望能避免環境干擾所造成的去相干。實際上,量子感測所利用的量子態特性可被區分為以下三種:
1. 利用量子物體的量子化測量物理量,包括場的量子化和物質量子化的能階。具體例子包含單光子(電磁場的量子化)偵測、超導或自旋量子位元(二能階),以及中性原子或捕獲離子中的電子、磁性、振動能階。
2. 利用量子相干(quantum coherence),也就是物質波在空間或時間的疊加態測量物理量。
3. 利用量子糾纏提高靈敏度或測量精度。
量子系統還需滿足迪文森佐準則(DiVincenzo's criteria)中的四個條件,才能成為量子感測器:
1. 此量子系統需有離散且可被解析的能階。我們一般會假設它是一個兩能階系統(或兩能階系統的集合),此系統可視為一個量子位元或多個量子位元的集合。
2. 此量子系統必須能夠初始化,進入一個眾所周知的狀態並且能被讀取。
3. 此量子系統可被相干的操控,也就是能操控系統使它成為能態相干疊加的狀態,此操控通常會透過隨時改變的電磁場進行。
4. 此量子系統可透過靜電場或靜磁場與外界耦合,以改變量子位元的能階。
由以上條件所建構出的量子感測器,又可區分為單一量子體(單一量子位元)的感測器與集體感測器(ensemble sensors)。其中單一量子體感測器的靈敏度,通常可以透過增加感測器數目成為集體感測而提高。它的原理來自N個獨立測量的中央極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基本上是利用重複測量降低測量不準度。當感測器數目或重複測量的次數為N時,測量不準度將正比於1/√N,此為標準量子極限(standand quantum limit)。當N個感測器(或N次測量)之間沒有量子糾纏的測量誤差極限時,適當利用量子糾纏可將誤差進一步降低到海森堡極限(Heisenberg limit)。此時測量不準度正比於1/N,靈敏度可大幅提升。……【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