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9-07-01今非昔比的匠心交織
595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主編。
建築,是人們為遮風避雨、生活之下所建構的產物。然而,隨著人類藝術文化的發展,遂逐漸成為一種文明的展現,所以,了解建築背後的脈絡也就成為認識一段時期歷史的依據。
建築伴隨技術,技術造就美學,古埃及時期的金字塔(圖一),則是建築歷史上不可抹煞的作品之一。利用石塊堆疊成最穩定的大型幾何圖形──四角椎體結構,並藉由越接近建築物高處所使用越少材料的概念,讓質心接近基座,有效抵擋自然災害。儘管在經過數千年的時間洪流中,金字塔仍以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 佇立著,讓站在其跟前的人類感受到渺小與敬畏,不需過多裝飾就能呈現其建築之美。
西方建築真諦
早至希臘時期,建築便是體現文明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當時蓬勃發展的哲學、文學、科學與藝術,更為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對於此時期的希臘人而言,若能將 人類存在的大自然和宇宙萬物的運行相連結,則形同神所造的完美世界。而建築, 便是他們視為打造完美世界的手段。因此,希臘式建築常呈現出和諧、完美和崇高的角度,也為往後全歐洲的建築形式帶來深遠影響。
在古希臘建築中,最能代表其特色的是在紀念性建築中結合數學黃金比例所展現出的藝術形式,代表建築物有帕德嫩神廟(Parthenon)、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um)和奧林匹亞宙斯神廟(Olympieion)等。其中,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等柱式的運用(圖二),不只帶來不一樣的象徵意涵,更彰顯其對文化的詮釋。也因著為神所蓋的中心思想根深蒂固,進而造就出西方建築的特色與樣貌,而教堂,則為此思維脈絡下的表現。羅馬萬神殿(Pantheon)、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Saint Marco Basilica)和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圖三)等建築,是藉由自古羅馬時期興起的圓頂結構,打造出雄渾、莊重之感,往後更風靡全歐洲,留下許多圓頂樣貌的建築。......【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5期】
圖一:吉薩金字塔群(The Pyramid Fields from Giza to Dahshur)。
(Ricardo Liberato- All Gizah Pyramids, CC BY-SA 2.0, Wikimedia)
圖二:古希臘時期的各種柱式,由上而下分別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和 科林斯柱式。
(Converted to PNG and optimised by wikipedia, Wikimedia)
圖三:聖索菲亞大教堂內景一隅,其圓頂為此建築一大特色。
(By Christophe Meneboeuf, 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