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3-10-01稍縱即逝的神祕宇宙電波 快速電波爆的發現 646 期

Author 作者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本刊理事。

Take Home Message
•早在1054年古人就開始觀測脈衝星,到了2007年則有研究生意外在脈衝星的觀測資料中發現了快速電波爆(FRB)。
•爆發時間極短且高能量的FRB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因此吸引大量天文學家以各種專業望遠鏡追蹤,期望能解開它的來源和性質,但也曾發生誤會事件。
•FRB的研究對於我們深入了解宇宙及宇宙探測有著關鍵重要性,期待FRB的本質及成因早日被發現。

 
人類祖先最早開始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應該會發現天上有一些明顯的規律現象,例如白天的太陽和夜晚的星星、月亮。這些發光體每天從特定方向的地平面升起,到達接近頭頂的位置,再隨著時間流逝在原本升起的對面方向走入地平面。
 

天行健、偶有驟變

恆星之所以稱為恆星,是因為看起來永恆不變。恆星之間的相對位置、亮度不變,但新星和超新星卻是某些會突然變亮的天體,又被古人稱之為「客星」,位置如常,但亮度會突然增強然後逐漸變暗。1054年,宋史《天文志》記載在天關星(今金牛座ζ)附近位置,突有一客星驟亮,前23天白日可見,之後趨暗,在夜晚持續亮了一年十個月,然後不見。天關客星就是一顆超新星(現編號為SN1054),它的驟亮是恆星死亡前的絢爛,爆炸後遺留下殘骸,望遠鏡可見,稱為蟹狀星雲。進一步發現蟹狀星雲的中心有一脈衝星(pulsar,又稱波霎),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註〕,每秒30次自轉地向外發射電波(圖一)。

 

圖一|脈衝星的電波脈衝示意圖
橫座標代表時間,縱座標代表電波訊號強度,每個突波的間隔就是脈衝星的電波週期。(作者提供)
 

 

〔註〕中子星是極其密集的天體,由大質量恆星爆炸後的殘骸所形成。(參考《科學月刊》515 期〈極端星球-急轉的中子星〉)

 

生活周遭的電波

何謂電波?哪裡有電波?電波其實就是波長比可見光更長的電磁波,除了生活周遭有電波之外,宇宙也有電波。通常宇宙就像穿了多層華麗外衣的皇后,我們肉眼只能看到表面的可見光層,即便使用最大口徑的可見光望遠鏡,也只能看清楚外衣的細微程度。除了可見光,宇宙還有其他不同波段電磁波的內涵,電波就是其中一種。宇宙電波和我們生活周遭的電波相同,例如傳統收音機接收廣播電臺的電波訊號。現在很少人使用傳統收音機收聽廣播節目,但可以用手機連接電波接收器,從手機即時接收廣播,甚至數位電視的訊號(圖二)。也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看到接收到的電波訊號(圖三)。

 

圖二
手機接上一個RTL2832U RTL-SDR軟體定義電波電視棒,接收頻率範圍在25~750MHz之間。執行RF Analyzer app,可見螢幕顯示接收到的電波強度分布。(作者提供)


圖三
手機應用程式(RF Analyzer)呈現即時接收電波的頻率強度變化。上半部是不同頻率的電波訊號強度曲線圖,橫座標是頻率變化,縱座標則是強度。下半部是隨時間變化的電波訊號強度圖,又稱做瀑布圖(waterfall plot),橫座標是頻率變化,縱座標則是時間,顏色表示電波的強弱,愈黃、愈紅,電波愈強。在圖當中,可以清楚看到有五個波段訊號很強,分別來自五個不同的廣播電臺。(作者提供)

 

一般定義電波的頻率從3Hz(赫茲)到30GHz(十億赫茲),1Hz表示電磁波每秒振動一次,GHz則是每秒振動十億次。進一步細分電波頻率,300MHz 到30GHz通常稱為微波,家中微波爐的頻率是2.45GHz,每天無線上網(WiFi)的頻率有2.4GHz和5GHz 兩種。手機有較多頻率波段,但也都是GHz等級。至於較少使用的數位電視頻道,大多落在500MHz上下。除此之外,還能根據頻率細分更多通訊波段,例如極低頻(3~30Hz)、超高頻(3~30GHz)等。雖然這些頻率的電波隨時充斥在我們四周,但能量都很小,大家可以不用太過於憂心。
 

散發電波的宇宙

宇宙中的天體和星際介質(interstellar medium)也會產生電波訊號,例如蟹狀星雲脈衝星的頻率約為110~180MHz。除此之外,宇宙中還有許多電波源,可能是黑體輻射,可能來自經過彎曲磁場的帶電粒子或是特定分子的能階躍遷,它們都有各自特定的頻率。……【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46期】